亚细亚民族风情

文档属性

名称 亚细亚民族风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01 19: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亚细亚民族风情
教学设想:
本课充分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的课标新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帮助他们建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的关键在于理解的能力,听赏时所涉及的面不在于全,而在于有国家与地区的代表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其差异,认识其各自的音乐文化特色与价值。
本课重点选择了亚细亚民间音乐中有代表性的东亚(日本)音乐和南亚(印度)音乐作为探讨的话题,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接触亚洲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印度民间音乐作品,初步认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体验并积极参与讨论,探讨两国的音乐风格特征。
2.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能以简洁的语言总结所听音乐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能在课余独立收集这两国音乐的有关图片、音响资料,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1.日本都节调式的构成。
2.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
教学方法:
直观感知、启发诱导、探讨。
教材分析:
1.日本的都节调式音阶:mi fa la si do mi这是十七世纪以来日本都市音乐中最典型的音阶。
2.西塔尔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民族乐器,其造型修长俊美,琴体为木制。有4—7根琴弦,十八格弦品,音色柔美,娓娓动听,对表现印度音乐中如泣如诉、婉转曲折的旋律必不可少,印度人认为西塔尔是需要学习一辈子的乐器。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有关音像资料、多媒体系统、钢琴等。
教学过程:
弹唱奥运歌曲《我和你》激发情绪
一.情景导入——走进亚洲
1.师生分配角色,开始我们充满东方神韵的亚洲音乐之旅。大家好!欢迎参加亚洲音乐旅行团,我是你们的导游,愿我们今天的旅程愉快!请登上我们的音乐快车,开启我们充满东方神韵的亚洲音乐之旅。
2.亚洲文化浅谈。(教师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洲是哪个洲 (答:亚洲)
教师:大家说得对,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亚洲不仅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洲,而且人口也是最多的。亚洲分布着48个国家,拥有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灿烂的音乐文化,除我们熟知的中国音乐外,根深叶茂的印度音乐在南亚次大陆欣欣向荣,还有西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日本的雅乐、朝鲜的唐乐……亚洲音乐呈现出一幅幅千姿百态、独具东方神韵的图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快车走入神秘的亚洲音乐世界第一站。
二.深入展开
(一)日本篇(听下面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想想只是哪个国家的音乐)
1.用音乐《樱花》导入
(1).日本文化漫谈:地理环境,樱花,和服,富士山,茶道等方面
日本是樱花的国度,位于亚洲东部,是由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太平洋岛国,一亿多人口,主要为大和民族。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看课本上的插图)、武士,日本还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浮士绘画也非常著名。
樱花盛开是暮春之晨,霞光与樱花争相辉映,一群身着和服的人们在富士山脚下,用他们深情的歌声迎接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让我们用歌声回报日本友人的热情!
(2).随琴哼唱,从旋律特色上简介《樱花》
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其调式别具一格,音阶排列为mi,fa,la,si,do,mi.是日本民间音乐中的都节调式,曲调的进行很有特色。它用朴素的语言,简单的曲调和从容不迫的节奏表现了日本人民成群结队,携亲邀友争赏樱花的喜悦心情。
师:弹唱《北国之春》,学生感受音乐特点与情绪
(3).生:探讨日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小结:拖腔多,旋律悠长,节奏比较舒展;调式一般以五声音阶为主。
民族特征: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这样具有强烈的与世隔绝的意识,这可能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早年相对孤立的历史以及单一的民族,别具一格的文化有关。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日本的民谣《索兰调》,进一步的感受、验证日本音乐的特点
2.欣赏北海道民谣《索兰调》
(1)介绍《索兰调》又称《拉网小调》,是日本北海道渔民在捕捞鲱(fei)鱼时演唱的一种劳动号子。《索兰调》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民歌。是余市一带渔民180年前在劳动中创作的,由于它与渔民劳动密切联系,辞义质朴,节奏明朗,也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
(2)欣赏歌曲、随琴模唱,体验情绪
(3)探讨歌曲的音乐特点:
刚才我们听了也唱了这首歌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歌曲的音乐特点:《索兰调》采用的是日本的民谣音阶:La、Do、Re、Mi、Sol 、La。属于一段体结构,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构筑而成,民族风格颇为浓郁,属于典型的日本“八木节”音乐形式(也就是说节拍比较规整,在母音上不太延长)。首尾两句均为衬词,歌曲第一句“呀连,索兰索兰”旋律铿锵鲜明,具有劳动号子的韵律,是渔民把捕捞上来的鲱鱼转移到其它船上的吆喝声;第二、三句是一种呼应式的对答句,旋律明快活泼;第四句是渔民拉网的劳动号子。歌曲生动的地描绘了渔民捕鱼时愉悦的劳动场景。
(二)印度篇(走过了严谨理性的日本,我们的音乐快车上来了一位神秘的嘉宾是谁呢?它就是音乐使者——孙燕姿,她将告诉我们下一个目的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