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14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作者简介
【代表作】
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
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红指甲》;
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
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相关介绍
驿路 陡峭 竹篾
简陋 撵走 修葺
yì
dǒu qiào
lòu
niǎn
miè
qì
字词积累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 完备。
【折损】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思考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小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
印象:
这些描写都表明小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让后来人方便,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解放军
砍树
割草
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解放军战士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梨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为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结尾?
开头:“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写作手法探究
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讲述事情始末
倒叙
插叙
小说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小结
驿路梨花
借花喻人
人花相映
情景交融
正侧相依
雷锋精神
梨花:
解放军:
梨花妹妹:
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
照料茅屋、方便路人
照管茅屋
送米、修葺茅屋
修葺茅屋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建造茅屋
梨花姑娘: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讨论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为人民服务,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