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湘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
《樱 花》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春之声”为主题情境的学唱课,我选取了其中最具浓郁日本音乐特点的民歌《樱花》。作为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民歌,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生动地展示了日本人民珍爱樱花,趁三月春光结伴前往观赏樱花的喜悦心情,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统一。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对日本民歌的学唱与民歌调式“都节调式”的学习和创作作为主的一堂以学唱为主、体验创作为辅的综合学唱课。本课内容以“都节调式”为切入点,安排了对日本民歌《樱花》的学唱,使学生通过感性的听赏体验到理性的学唱认识,通过即兴的创编旋律到感性的鉴赏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樱花》版本,最终达到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对日本民歌准确的鉴赏运用。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视听结合法、探究讨论法、创造体验法,为学生搭建了多维、立体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视觉器官,从而在听赏分析、学唱表现、创造体验的轻松氛围中,逐步激发学生对日本民歌的了解,对乐曲改编方法的体验,对歌曲形象樱花的歌颂之情。
【教学目标】
1、富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樱花》,用歌声表达对樱花的热爱之情;
2、感受日本民歌都节调式的特点,能根据都节调式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3、了解多种形式的《樱花》版本,激发学生热爱各民族民歌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樱花》。
【教学难点】掌握日本都节调式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教学环节】
一、走近日本
环节目标:了解日本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初步体验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歌唱樱花
环节目标:用歌声表现樱花的美、表达对樱花的热爱。
三、即兴创编
环节目标:将对都节调式的了解进行运用,进一步把握对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环节目标:了解多种形式的《樱花》版本,激发学生热爱各民族民歌之情。
【教学过程】
一、走近日本
1、初步感受,分辨乐曲风格
师分别播放:印度、中国傣族、日本代表性乐曲
师:同学们,根据你听到的音乐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
师:每一个国家的音乐都有其典型的风格特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日本,走进日本民歌!
2、交流分享,了解日本
(1)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交流分享:我所了解的日本
(2)师小结,引导
CAI:世界地图展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日本的人文风光
师: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由众多的岛屿组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那里有出名的有美丽的富士山,可口的生鱼片,日本更是一个礼仪之邦。
CAI:随《樱花》旋律,欣赏樱花的图片
师:最有特色的是在日本郊外,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樱花,而且各地都有自己的“樱花节”,每当樱花盛开的季节,人们都会穿着隆重的服装,女士们穿着和服来到樱花树下,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赏花。
二、歌唱樱花
1、初听全曲,理解歌词,为歌曲取名
师:在刚才观赏樱花的同时,我们听到了一段熟悉的音乐,它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你能根据歌词为它取名吗?
2、学习高声部
(1)轻声视唱《樱花》高声部旋律
师:平常大家听到较多的、熟悉的是哪个声部?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视唱高声部。
(2)对比了解日本都节调式,旋律结束音的特点
师:还记得中国民族调式的骨干音吗?(宫、商、角、徵、羽)在这首日本民歌中,请找出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典型的音?和典型的结束音?
小结:正如中国民歌中出现的民族调式,日本民歌也有它的调式特点。那就是:都节调
式,通常它用到的典型音为3、4、6、7、1,而旋律的结束音总是喜欢落在4、
7两个音上。
板书:日本民歌:都节调式
常用音 3 4 6 7 1
结束音 4 7
(3)随琴唱高声部旋律,探索旋律线的发展,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
学生边视唱,边请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其他学生用手势表示音的高低。
师:通过唱谱和画旋律线,你发现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平稳、连贯的。)为什么?
师:描述樱花美景,抒发对樱花的珍爱和无比的欣赏。歌曲旋律抒情流畅,所以要运用
连贯的气息来演唱。
(4)加词演唱高声部
3、学习低声部
(1)随琴视唱低声部,再次证实都节调式的特点
(2)随琴,边唱边用手势画出旋律线,感受低声部的旋律走向
(3)加词演唱高声部
4、二声部合唱
(1)将学生分为高低声部,用“wu”母音哼鸣合唱
(2)低声部用“wu”母音哼鸣,高声部有感情的参与合唱
(3)高、低声部加歌词,有感情的合唱
三、即兴创编
1、师讲解创编规则
师:同桌之间根据都节调式特点,按照老师给出固定拍号、节奏型和小节数,即兴创编
一条富有日本风味的简单旋律。
板书:固定拍号: 4/4
小节数: ︱ ︱ ︱ ‖(4小节)
可仿照节奏型: X X X — 或 XX XX X X
2、小组活动,师正确引导
3、各组派一对同桌到黑板上展示创编旋律,全班随琴视唱,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师:《樱花》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民歌,它被改编为合唱曲、独奏曲或以舞蹈形式出现,在全世界广泛流唱。
1、听赏扬琴、京胡乐曲演奏版本《樱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2、观看合唱版的《樱花》——和谐的声音创造了唯美的音响。
3、观看歌舞技表演《樱花》——日本的歌舞伎,被誉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我国的京剧并称为“东方艺术的姐妹花”。
4、小结:三月正是日本国花樱花盛开的季节,它与富士山一起被视为日本民族的象征,每逢春天来临的时候,樱花铺满整个日本。在春风吹拂下如雪花般纷纷落下,让人们陶醉其中!其实在我们长沙晓园公园就有美丽的樱花,大家不妨趁着春天和家人一起去踏春赏花,共享春天的美景。
【教学后记】
一堂优秀课离不开课前的精心设计,而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磨课”,在理论与实践中,我深刻的进行反思,并有所感悟:
一、教学设计之前对课的切入点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如在本堂课的教案设计之前,我慎重考虑、分析教材,寻找此堂课的突破口:《樱花》凸现了日本民间“都节调式”和歌曲中出现的奇特落音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我简单对比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式,让学生发现“都节调式”中的典型音;并对歌曲中出现的奇特落音跟我国的歌曲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这种奇特落音是日本音乐中的一个特色,也以此来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音乐的欲望!正是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对《樱花|》的学唱与旋律的创编兴趣浓厚。学生在“赏樱花”的情境中,熟悉歌词。在“唱樱花”的情境中,完成歌曲的学习,用声音表现樱花的美。在“即兴创编”中,用对都节调式的了解熟练的进行运用。孩子们从感性体验到理论认识再回归到感性运用和掌握都节调式的特点,在轻松美好的春光中,体验了《樱花》这首歌曲的情感及其音乐形象,让日本民歌典型特征深深的印在脑海中,记在了心中。
不少音乐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的教学设计,明白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好的教学设计,切不可流于追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这一简单的层面之上。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置关重要的切入点带动全篇,联系学生实际,找准突破口,力求服务教学目标,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真正起到主导性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向课堂要质量呢?我认为: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在音乐课中对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感兴趣?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3、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4、学生哪些音乐知识是需要老师去点拨和引导?
5、突破点不同,课的拓展延伸与整堂课的设计也应做相应调整
… …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平衡点。
现在的孩子提起音乐课大多数都只会说是“唱歌课”,掌握的是一、两首歌曲,缺乏的是对音乐美的鉴赏和良好的音乐素养。因为不少老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知识与技能”在音乐课堂上已经淡化得不再重要。而众所周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是学生在今后独立学习音乐的基础,忽略了音乐知识技能又如何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呢?因此,在本堂课的设计时,对“都节调式”的了解和运用在本堂课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歌曲、学习一个民族的音乐,不是光会唱两首歌曲,而是应该了解其精髓,探究其根源,只有这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才会得以提升。
总之,深入挖掘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抓住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平衡点,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会不断鞭策自己在教学中联系实际,不断加强自己对教材、对课堂敏锐的切入与深层次的探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