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视 音 乐

文档属性

名称 影 视 音 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01 19: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影 视 音 乐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本课的音乐,感受音乐,主动探究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和两种表现手法
3、能积极的发挥创造力,为特有的影视画面选择比较适合的音乐
4.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积极的参与创造性活动
二、 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影视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是电影和电视剧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影视音乐它能够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更广泛而迅速的传播,跟我们的生活比较贴近,学生比较熟悉。同时音画的结合,使学生更能深刻的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一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更新教材,根据教材特点重组教学内容,把课本资源和课外资源相结合,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三、教学设想(包括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提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情感情绪体验强烈。他们对影视音乐已经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本课从无声影视和有声影视对比赏析的角度入题。使学生明显感受有声影视和无声影视的对比效果。使学生明白,影视音乐是以剧情为基础,从而发挥它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让学生在影视片段的感受和对比赏析中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展示自我,提高其创造思维能力,开发创造性潜质。
为实现这些目标,本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课题,始终贯穿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四个具体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人
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养成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形成自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让学生看二段电影片段。播放《1303大厦》恐怖片段(无声)。
再次播放(有声)
感受影视片段有音乐带给观众的恐怖效应。
师:播放《卓别林》滑稽片段(无声)。观察学生反应后,再次
播放《卓别林》片段(有声)。
师:这段影视片段同学们看过吗?知道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谁吗?以上两个片段给同学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有声,一个无声)
师:你认为有音乐的片段和没有音乐的片段哪个效果更佳 ?
(有声更佳)
师:那么为什么有音乐的片段效果更佳呢?
师:那是因为影视与音乐的结合,融为一体,既有画面点化主题,又有音乐渲染情绪烘托气氛,从而使剧情得到进一步发展。满足了我们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需要。那么同学们怎样理解影视中的音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和探讨的课题。
<二> 导出课题———影视音乐(多媒体显示)书本222页
<三> 正课
1.简述影视音乐的概念 (学生探讨,多媒体显示)
2.感受与体验
师: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过程,那么影视中的音乐在影视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思考: 结合以上两段影视片段,你认为影视中的音乐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学生讨论,抽答)
师:回答得比较正确。影视中的音乐,对影视剧的内容、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有揭示和深化的作用,并具有贯穿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还包含了以下作用: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推动剧情发展。(多媒体显示)这也是所有影视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师:那么影视音乐都有哪些特点呢? (多媒体显示)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83年版《霍元甲》海报)
师:你从海报当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哪位看过的同学能简单介绍下剧情。这个影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学生讨论)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导演曾说过:一首与影视风格相吻合的音乐更能为影视作品增添好的色彩,更能深化主题,感染观众。
师:对于霍元甲这部影片,请你思考,用哪种风格的音乐或歌曲
来表现英雄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比较合适?(多媒体显示)
师:好,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霍元甲》主题曲。(播放《万里长城永不倒》)
师:听完之后,这首歌曲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影片中,跌宕起伏的剧情、眼花缭乱的打斗;以鲜血唤醒沉睡之狮,任铁拳洗雪“东亚病夫”之耻;英雄们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浓烈的爱国热情。让每一位中华子孙为之动容,为之自豪。
而《万里长城永不倒》作为主题曲,无论歌词或旋律,都深化了主题,渲染了情绪,激励人心,催人奋进。激起我们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保卫国土和家园不受侵犯,匹夫有责。作为祖国明天的栋梁,同学们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图强。
师:以上影视片段体现了影视音乐怎样的特点?(提示学生从画面和音乐结合的角度考虑,学生基本都能说出问题的关键,教师给予明确)
影视音乐的特点之一:视听统一
视觉和听觉的统一,音乐风格与画面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
侧重与影视画面结合、注重与场景画面匹配。(多媒体显示)
师:这也是影视音乐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这种手法就叫 “音画同步”。
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一)
音画同步———影视音乐在渲染、补充、深化、烘托画面时,音乐与画面两者关系是统一、一致、吻合的。影视音乐中称“音画同步”。(多媒体显示)
师:简述音画同步手法通常用于哪些影片?(如戏曲、喜剧、动画、歌剧、舞剧等)
师:影视音乐除了上面的特点与表现手法外,还有哪些特点与表
现手法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下面的练习来进一步了解。
3.练习-为影视场景选配音乐
师:现在同学们也来尝试做一次导演,为电影片段选择最适合的音乐。(播放无声画面)
师:这里有三段音乐供大家选择,如果你是导演,你觉得哪段音乐最适合这段画面,并说说你的理由。(抽答)
播放三段待选音乐①《007》配乐、②《江湖风云》配乐、③《风》后半段音乐。(配上画面三遍)。
听赏完后,学生对《江湖风云》、《风》存在争议,各持己见。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那到底哪一段音乐最吻合呢?
思考:这是哪一部影片的片段,表现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多媒体显示)
师:这是电影《英雄》秦国攻打赵国书馆的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原配音乐。(原配影视片段配乐《风》)
明确:结果与大家选的完全相反。激烈的打斗场景配上激昂的音乐是完全可行的,但选配舒缓凄美的音乐更能反衬赵国不敌秦国的最终结局。同学们选择的音乐是按我们常规的思绪选出来的,大家已经明白什么样的画面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即掌握了音画同步的表现手法。
通过刚才的探讨,反应了影视音乐另外一个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影视音乐的特点之二:视听不统一
侧重音乐与画面不统一,给观众形成一种心理反差(多媒体显示)
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呢?这种手法就叫“音画对位”
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二)
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不吻合,音乐的风格、情感与画面的主题是不同的,不一致的。
一种强烈的、巨大的反差和对比,让人们的心灵得到的震撼。影视音乐中称“音画对位”。(多媒体显示)
师:音乐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选择这两段音乐都无可厚非。 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让观众心理形成一种反差,从而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4.巩固
判断:结合影视音乐的特点,请判断出下列影视片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简单介绍故事背景.课本223页. 播放《辛德勒的名单》
师:同学们思考,该音乐和画面协调吗,为什么这样安排?
师:不协调。音乐纯真、优美、和谐,而画面却充满了血腥和杀戮,这样安排更能有力的突出德国法西斯的残暴
师:童声合唱一下就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小女孩身上,使这个可爱的女孩与血腥的画面似乎很不匹配,形成鲜明的对比。
穿红衣服小女孩的出现,更体现了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对主人公辛德勒后来思想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思考:这里运用了影视音乐哪种表现手法?(音画对位)
师:这里把它和血腥的杀戮画面安排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这样的手法更有力的揭示本质,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使观众的感受提升到一个更深、更高、更广的层次。
5. 实践与创作
老师播放《猪八戒撞天婚》片段,请同学们根据音乐上台
设计并表演出场景。
然后播放《猪八戒撞天婚》电视片段。以证实学生的实践。
<四> 听赏几首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音乐(播放音乐:《血色湘西》《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
<五>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影视音乐的作用、特点和表现手法,还自己动手为影片配置了合适的音乐。将来,我们大多数同学不一定会从事专业的音乐创作,但是,我们都会参与不同的创造,愿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带着创造的意识,去追求更广、更高层次的美感!
四.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我觉得有好的一面也有其缺陷。
其成功之处在于:
1.本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紧扣影视音乐课题,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
2.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让学生在对比赏析中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运用对比赏析的方法,采用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视音乐”的特点、音乐形式及表现手法,使学生对影视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4.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意思考。如练习环节中,学生出现了选择“风”和“江湖风云”两段音乐的分歧意见。激烈的打斗场景配激烈的“江湖风云”音乐,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但选配舒缓略凄美的“风”,更能反衬出赵国不敌秦国的最终结局。
选择“江湖风云”音乐是学生按常规思维选出的配乐。他已经理解了什么样的画面应该选配什么样的音乐。而选择舒缓音“风”的同学他不是简单理解了画面,而是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而更深层次进行了思考,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这正是学生要掌握的。
不足的地方在于:
1.本课中的设问还需斟酌,以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和有效性。
2.对于作品的选择还需要更精细的斟酌,使作品更典型,特点更明显,更能诠释本课内容
3.在实践活动中,缺乏一定的知识铺垫,未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