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教材
第一单元 视觉传达设计
第二课 没有什么不可能
教学目标
通过对联想.置换.转换等方法的学习,在图形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方式,建立初步的创新意识。
能结合"读书节"的主题用图形置换的方法进行图形创意创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掌握图形设计中联想、转换、置换的表现手法
2.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做到意到形的表达,形与意的结合。
教具学具
多媒体播放器.必备的图片做成的课件
作业纸.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导入
1.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方框,再在里面画一个圆点。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个点.一个馒头.一个人.一栋房子.一个太阳……)
2.师在其圆点基础上把其添画成一个倒倾斜圆柱体。
提问: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总结:
.刚刚你们的答案真是各种各样,从一个图形想到了小的点,大的太阳,几乎囊括了宇宙万物,说明图形的表现力真是"没有什么不可能",那么怎么做到的呢?还是靠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才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新授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看法大致一致?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图形的表意作用
1.师再在其原图基础上把其添画成福田繁雄的《和平》的作品
提问: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什么含义?
学生回答:看到的是枪和子弹,是反战争的主题
2.师总结:
①.这个时候你们的看法几乎一致,那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图形要具有什么条件才具有强烈表现力?
②.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③. 教师总结:要使一个图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首先要是一个完整的图形,一个完整的图形要具备点.线.面的组合;其次要选择有共同认知点的事物或图形,但又有新意,独特;再次,是图形的巧妙组合和点线面的合理搭配。
师:那么图形有哪些表现方式呢?
3.作品欣赏
分析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图片所运用的几种创意方法(联想.转换、置换.)。 学生共同讨论归纳几种方法的要点,得出如下结论:
联想图形------寻找事物之间的表面及内在的关联性。
转换图形――正负形
转换图形――变异(影子的联想)
转换图形―――矛盾空间组合
同构异形――置换图形
4.总结:刚刚我们欣赏了这么多有创意的不同手法的作品,联想图形包括(虚实、类似、对比和因果);置换图形包括(形态、性质、功能);转换有(变异转换、正负形的转换和视错觉的转换)等,当然还有更多的手法,我们今天着重学习图形置换创意这种方法,并自己尝试创意作品。
5.图形置换:
即在保持形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原物体中的一部分换上另一种东西,就会产生奇特的新形象。这种“张冠李戴”的手法我们称之为“置换”,是一种借物寓意的表达方式。
表现时的要求:两形或多形组合,使其各自的部分图形和整体图形发生关联,组成新的完整而有机的图形。强调不同形体间的统一关联性,要合理的解决物与物,形与形之间的对立、矛盾、统一
6.① 参照作品《香蕉》,选择生活中的常用的鞋子做置换练习 ②同龄学生作品欣赏
③ 学生做图形置换练习尝试
7.PK游戏:
规则:把学生分为A B两大组
要求: 在黑板上写出关于“书与人”的词语,一人收集本组的词语,一人写(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8.师总结:
9.作品欣赏
10.学生创作:为学校"读书节"画一幅宣传画
要求:选择刚刚做的书与人的发散练习的其中的词语,用置换图形的形式进行表现,选择如下一种。
用有黑白灰的素描关系的形式表现或色彩变现。
用简笔画表现。
或图形加文字说明。
11.点评作品:学生先选出这组最好的作品,展示在“金奖展示区”
自评,谈创意想法
互评,找优点与不足,怎么改进
师评,在肯定优秀作品的同时,注意发掘大家都评价不高的作品的闪光点,由衷的鼓励后进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自信。
12.总结:同学们今天都创作出了好的作品,这是源于你们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其实任何成就都离不开想象力,鲁班从丝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子;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吸引力;瓦特因为受蒸汽冲开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等等都源于想象力,今天的成功说明你们离大师和科学家已经不远了,只要你们平时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体会与感受生活,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思考,你们定会成功。
13. 课后拓展练习:用联想或图形转换的方式以(师爱)为题为教师节画一幅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