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文档属性

名称 黄河大合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01 19: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河大合唱》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最有影响的现代大型声乐作品,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光荣的历史,形象的描绘了祖国辽阔的大好河山,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到思想教育。
通过欣赏使及讲解,使学生对合唱有一定的了解,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时代精神。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
《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音乐知识
大合唱、作者介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播放帝国主义入侵的影片片段资料(如火烧圆明园、日本入侵等)
导入语(展示课件主页)
大合唱的概念
作者介绍
歌曲的创作经过
作品介绍
……
《黄河船夫曲》欣赏
【播放《黄河船夫曲》音乐视频】在欣赏之前提出问题:《黄河船夫曲》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它只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吗?
播放音乐后学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归纳
我们一听到《黄河船夫曲》心情会为之震撼,热血会为之沸腾。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它采用了民歌中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贯穿发展手法和有张有弛、合呼应的演唱形式,独具匠心的音乐创作手法,写出了动力性很强的音乐主导动机:。这个主导动机贯穿本乐章,“你如果静心去听,可以发现一幅图画,像十几个船夫划船面上充满战斗的力量。”(冼星海语)
本乐章有两个音乐形象,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情绪。第一个音乐形象是在一惊天动地的长达12拍的“咳哟”声中开始,这呼喊的音调与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紧接着各声部以极富紧迫感的节奏型,唱出“划哟,冲上前!”表现了船夫们渡黄河时团结一心与波涛搏斗的情景。第二个音乐形象节奏舒展、宽阔,速度稍慢,旋律优美,抒情质朴,它以丰满协和的和声,使前后两段音乐在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船夫们经过坚苦卓绝的搏斗后,既将到达河岸,心中充满愉快、希望与光明。尾声又以快速、坚定有力的音调,表达出雄壮豪迈的气势和斩钉截铁的意志,将情绪推向高潮,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突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他们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们战争的大海汪洋之中。
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声部、三声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演奏,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使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播放《保卫黄河》音乐视频,在音乐播放到最后一段,也就是轮唱过后的一段时候,展示《保卫黄河》的乐谱,同时指挥学生一起唱,紧接师生同唱】
互动:
在这章欣赏到最后一段的时候老师指挥学生同唱,当音乐播放停止后老师仍然指挥学生多唱几遍,在唱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保卫黄河》的乐谱,几遍的齐唱大家对作品是更加的熟悉,紧接变开始试唱二声部、三声部轮唱部分(二声部:1、2、3、4组唱第一声部,5、6、7、8、9组唱第二声部;三声部:1、2、3组唱第一声部。4、5、6组唱第二声部。7、8、9组唱第三声部),因为在前面齐唱了多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在二声部、三声部轮唱部分相对是比较容易,试唱排练之后从头到尾唱一遍(即从朗诵词——齐唱——二声部——三声部轮唱——齐唱)。
欣赏和唱完这首作品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
《保卫黄河》它以生气勃勃的战争精神构成了它的音调特征。无论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里,到处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作品用了轮唱这种群众性的合唱方法,并穿插“龙格龙格龙”的装饰句,增强了生动、活跃的气氛。为什么要用这种演唱形式呢?
学生回答,然后老师归纳
抗日高潮此起彼伏,有如后浪推前浪,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如黄河滚滚洪流把敌人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它以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黄河儿女“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出没于山野丛林,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摆开了人民战争的大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也是在向全中国人民发出抗战的号召!
《怒吼吧!黄河》
该曲是一首混声合唱。作者运用主调与复调混合的手法,以号角性与战斗性的旋律,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的胜利在发出呐喊。歌曲具有十分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首歌曲的引子犹如江水在狂风中咆哮,有一种地动山摇的气势。它伴随着激动人心的朗诵,使人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歌曲第一乐章的第一句,运用“怒吼吧,黄河!”这个动机反复出现,并采用主调音乐的写法,将八个声部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及无比强大的战斗力。第二乐句运用复调的手法,将“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一句,此起彼伏地展现,它好像一股股奔涌翻腾的巨浪;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从四面八方向着一个目标汇聚,其力量无坚不摧、势不可挡。这个乐段后面的间奏,逐渐地将情绪平稳先来,将人民引入回忆、深思的意境。那感叹的“啊”字,有四声部迭次展现,那悠长的旋律,使人处在由于的情绪之中。在回忆中华名族五千年的苦难时,尤其是想到中国人民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野蛮蹂躏的时候,人民又怎能不怆然泪下呢?!第三乐段是情绪上的又一次转折。它昂扬、振奋,好像在为中国人民的大团结而高歌,为遍及全国的抗日烈火而助燃。最后一个乐段伟大而庄严:“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这两句,既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誓死战斗的决心,也是《黄河大合唱》主题思想的最后总结。
【播放《怒吼吧!黄河》音乐视频】
在欣赏的时候大家都听到了,在歌词之前加了朗诵词,它在作品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同学们仔细体会、思考一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好,请你说说。
生: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
欣赏后的启示与感想(可以作为作业布置)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来谈感想
课堂小结
(放背景音乐《河边对口曲》)同学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母亲河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刻苦学习,为祖国的早日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音乐声中下课)
教学反思: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她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与创造的广阔的空间。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表现了极大的优势。在平时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渐渐认识到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注重,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以激发和发挥。
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音乐的作用和实际的应用,特别是对音乐的教化作用意识很淡薄,学生们的欣赏意识单薄,多数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这就将安排音乐课的目的与音乐的作用相脱节。故此,音乐课对学生来讲自然就价值不大了,学习起来也就积极性偏差,较为被动。那么如何体现音乐在中学课堂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音乐知识的价值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体现,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置学生都乐意参与的音乐活动,注重音乐的生活性。教学时,教师正抓住了这一点,一开始就大胆借助多媒体播放帝国主义入侵的影片片段资料(如火烧圆明园、日本入侵等),用影片方式把学生带入课堂的音乐场景当中,然后从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到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饱受了世界列强的分割和凌辱。这样的一个对比导入新课要求他们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不能忘掉那段惨痛的历史。
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听完作品之后让学生谈对作品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它直接导引学生登堂入室,进入作品,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切合作品,切合学生的欣赏能力线,切合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实际,有利于发散同时又聚合学生的思维。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要通过深入作品、欣赏之后才能悟出的,要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入的介绍、欣赏才能进入作品内核去谈感情。
黄河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展示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黄河大合唱》我们发现它向我们显示了黄河 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起了非常大的反映,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光荣的历史,形象的描绘了祖国辽阔的大好河山,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其中作品的二声部、三声部轮唱,像是抗日高潮此起彼伏,有如后浪推前浪,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如黄河滚滚洪流把敌人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它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黄河儿女“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出没于山野丛林,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摆开了人民战争的大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也是在向全中国人民发出抗战的号召!在今天,这部作品对我们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时刻在激发我们的爱国思潮。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不。《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具有!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