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音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通俗音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01 19: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通俗音乐

教学目标:
1、能对通俗音乐的概念有所了解,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及其每个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通俗歌曲作品。
2、能随乐演唱两至三首较为经典的通俗歌曲。
3、能有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听赏习惯。
教学内容:
1、不同阶段的主要作品欣赏:《听妈妈的话》、《春天里》、《九九艳阳天》、《走在乡间小路上》等
2、中国通俗音乐有关概念、特点与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历程。
教学重、难点:
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感受与分析
面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区分良莠,选择性听赏的意识。教学设备: 多媒体、光碟、钢琴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 由课前播放的流行音乐导入今天的主题:《中国通俗音乐》。 三、了解通俗音乐的有关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通俗音乐? (1)请学生听辨选择,教师演(奏)唱三个音乐片断,请同学选择答案: 音乐片断a.《乡恋》,b.《青年友谊圆舞曲》,c.《想你的365天》。 A.都是通俗音乐 B.有的是有的不是 C.都不是通俗音乐 答案(A), 学生可能选择出A、B、C (2)为什么选A呢? A学生讨论回答。 B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通俗音乐的有关概念与特点。 C集体评价前面学生的回答。 四、了解通俗音乐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分析。 从学生错选选择题答案入手,追溯到通俗音乐的时代阶段性,从而导出通俗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通俗音乐的三个阶段的学习。 1播放《春天里》、《九九艳阳天》、《乡间小路》三首作品,请学生熟悉书本内容,了解作品背景,感受不同时代的通俗音乐特点,跟唱自己熟悉的曲目。 2根据老师给出的板书提示,请学生思考中国通俗音乐的阶段划分并请同学回答或将答案写在黑板板书相应的位置上。 3中国通俗音乐各阶段的了解、感受与分析。 从各阶段的社会背景与发展状况着手,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列举或演唱出各阶段的特点与代表作品。(此环节需注意播放音像资料与师生课堂演唱相结合) (1)新中国成立前 20世纪20-30年代为起源阶段,繁荣地上海、南京等。代表作品:《春天星》、《四季歌》、《秋水伊人》等。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20世纪50年代--艰苦奋斗的岁月 代表作品:《九九艳阳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康定情歌》等; 20世纪6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代表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绣红旗》、《珊瑚颂》等; 20世纪70年代--军民团结一家亲 代表作品:《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回娘家》、《我爱北京天安门》等。 (3)改革开放后至今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 代表作品:《我的中国心》、《歌声与微笑》、《一无所有》等; 20世纪90年代--经济腾飞的年代 代表作品:《同一首歌》、《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等; 21世纪2000年后--百花齐放的日子 代表作品:学生例举,请学生演唱或播放自己所推荐的作品。 五思考与探讨: 1相对于经典、严肃音乐、通俗音乐为什么会更受大众喜爱? (1)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畅言。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结合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一起从取材、作品结构、作品风格、演出形式等几方面归纳总结。 2现在的流行音乐发展有怎样的趋势,我们如何看待包围在我们周围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 (1)播放教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音乐中讨论、交流。(注意选取的作品可以起到暗示与提示作用) (2)请学生结合歌曲谈谈自己的看法 (3)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六、感悟与小结(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