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指图描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会在极地投影上辨别方向;
2.能说出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且能够解释成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比较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及极地环境的保护。
【教学难点】
1.分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2.学会在极地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开始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精彩的视频片段。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源【课程引入】《冰冻的极地》片段。
冰冻的极地
(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课程引入】冰冻的极地是视频截图)
教师:看完视频,你认为极地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环境?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具有独特自然环境的地区——极地地区。
【新知讲解】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极地地区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先来了解一下极地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多媒体展示“南极地区位置和范围”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学生读图并完成下列任务。
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大家读完图,讨论并说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周边的大洲或大洋。
学生互相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判定方向
多媒体展示“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地理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
教师:在南北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指向哪里?
学生: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3.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教师: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学生: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
起的。
4.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气候特点
多媒体展示“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极地大风”图。
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
教师:读图对比一下两极地区的气温值,分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候及其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回答。
总结: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南极以陆地为主,南极表层厚厚的冰雪折射反光,得到热量更少,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地区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地区景象:北极以海洋为主,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南极地区是高原大陆,海拔高,得到热量少;南极大陆的比热比北极的海洋的比热小小,降温块,所以比北极寒冷。
5.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代表动物
教师: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说一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企鹅”、“北极熊”等代表南北两极地区的动物和人类图片。
学生:南极地区——企鹅:北极地区——北极熊。
【知识拓展】
多媒体展示“【知识解析】爱斯基摩人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爱斯基摩人
(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知识解析】资料卡片:爱斯基摩人)
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拓展。
承转:南极地区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极地考察价值
多媒体继续展示“南极地区图”“北极地区图”,引导学生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分别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南极地区有丰富的铜、铁、锰、铀、铅锌、金、镍等金属矿产和煤、石油等非金属矿产;北极地区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教师补充:极地地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是个巨大固体淡水资源库和生物资源库。
设问;除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地地区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价值吗?
多媒体展示“【活动设计】讨论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价值”。
讨论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价值
(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活动设计】讨论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价值)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回答:南极地区还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南极地区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实验室。
多媒体展示“国际科学考察队”图。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2.极地科考站
教师:为此世界有很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们中国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从“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上,找出我国在两个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名称及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中国已经在南极地区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62°12'59"S,58°57'52"W)
中山站(69°37'31"S,76°37'22"E)
昆仑站(80°25'01"S,77°06'58"E)
泰山站(73°51'S、76°58'E)
我国在北极的科学考察站:北极黄河站(78°55′N、东经11°56E′)
多媒体展示“泰山站”图。
教师:泰山站是我国较为年轻的科学考察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其名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等,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你们看图,查找资料,说一说泰山站这一科学考察站的特点。
学生:泰山站选择快速、易建造的装配化钢结构体系,建筑材料应能抵抗强风、暴雪、酷寒、冻融、冻胀、强紫外线照射、盐蚀等各种不利作用。建筑物位于风场下行区,每年都会有积雪,建筑造型有利于大风通过,建筑整体架空,下方风力加大,可吹走积雪。
教师:各国相继在南极地区建立科考站的同时,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也逐渐拉开序幕。二战后随着对北极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科学家对北极地区考察也越来越频繁。我国在2004年也建立北极科考站黄河站,黄河站的大致位置(78°55′N,11°56′E)。
多媒体展示“北极地区深海取样”、“北极黄河站”图。
北极地区深海取样
(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北极地区深海取样图)
北极黄河站
(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北极黄河站图)
承转: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极地地区,随之而来的是极地地区环境破坏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极地的环境问题
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图片与资料。
教师: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平频繁,极地地区的环境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邮轮漏油,动物遭到人们滥杀,两极地区的冰川正在融化,南极上空发现了大面积的臭氧空洞等种种环境问题接踵而来。极地地区种种的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回答: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
2.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措施,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
总结:南、北两极地区可谓是全球的最后“一方净土”, 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典型例题:
例1.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的地区是( )
A.南极地区 B.阿拉伯半岛
C.撒哈拉沙漠 D.北极地区
答案:A
解析:南极洲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南极地区由于大部分被冰雪所覆盖,降水少,从而被称为“白色沙漠”、“冰雪高原”,由于多狂风,被称为“风库”。所以本题选A。
例2.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量捕杀鲸鱼,获取事物 B.大量移民开发利用极地
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里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大量捕杀鲸鱼、获取事物以及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里,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移民开发利用极地,不可取;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是正确的做法。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认识到了极地地区在资源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我们认识和了解极地地区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它,保护它,让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判定方向
3.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4.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气候特点
5.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代表动物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极地考察价值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2.极地科考站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极地的环境问题
2.环境保护
(1)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从我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2) 各国极地考察队员不能随便扔掉或烧掉生活垃圾,需要带回考察站或带回本国处理。
(3) 加强海监巡逻,发现滥捕滥杀者从重处罚。
(4) 提交联合国议案加强国际合作,对两极地区制定正式的《环境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