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波尔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8册第七课《跳动的音符》—《单簧管波尔卡》第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年级:二年级?
教材分析:《单簧管波尔卡》是波兰作曲家、单簧管演奏家普罗修斯卡改编成
的器乐曲,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后来,乐曲又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和合奏曲。乐曲为回旋曲式,第一部分是从钢琴上奏出的三个响亮有力的和弦之后开始,单簧管发挥了灵活轻巧的性能,以坚实明亮的音色,快速地奏出这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首轻松活泼的《单簧管波尔卡》十分脍炙人口,充满着生命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欣赏《单簧管波尔卡》,记忆音乐主题,能听辨出各个主题出现的顺序。?2.?认识单簧管,了解它的音色,用体态律动、声势表现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主题。?
3.?在自主体验、同伴合作中学会观察,聆听音乐乐句、主题,重复乐段。?4.?用优美的动作,愉快的情绪表现音乐,感受波尔卡舞曲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听辩乐曲主题,乐句、重复乐段。?
教学难点:体验音乐旋律的变化及准确表现各个乐段声势的表现。?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纱巾、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拍手(X?X|X?X)跟着欢快的《球舞》音乐律动进入音乐教室。?
二、新课教学:?
(一)?感受A主题?
1.?教师用拍肩和拍腿两个动作带领学生律动感受主题,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用了几个动作??
2.?请学生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律动。?
3.?教师邀请两位小老师用自己设计的动作带领大家律动感受主题。?
4.?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律动,要求学生观察教师动作的变化。(拍肩+拍手、拍腿+拍手)?
5.?教师请学生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律动。(最后三下规定拍手)?6.?邀请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律动。(最后三下规定拍手)?7.?生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体验。)?①?报数分组?
②?观察老师手势进行主题表现。?③?再次观察教师手势进行主题表现。?④?学生自己听辩乐句进行主题表现。?
【设计意图】: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节奏练习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该环节设计了A主题(X?XXXX|X?X?XXX)的基本节奏声势,可以让学生感受A短节奏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主题。同时通过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感受B主题?
1.?分发丝巾,让学生感受丝巾,带学生甩一下丝巾,体验一下。?2.?学生跟着音乐自由甩纱巾。?3.?教师跟着音乐示范。?4.?学生再次跟音乐律动甩纱巾。?
【设计意图】:从开始的自由用纱巾表现音乐到观察教师的示范后表现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从乐句的划分到听辩出音的高低,提高学生扑捉音的高低和划分乐句的能力。???
(三)感受C主题?1.教师示范表演?
2.?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跳一跳?
3.?聆听主题的最高音(教师钢琴弹奏)?4.?跟音乐再次跳一跳?
【设计意图】:遵循奥尔夫原本性的教育思想,借助舞蹈感受音乐优美、抒情的情绪,初步了解波尔卡舞曲的风格和特点,升华乐曲主题思想。?(四)完整聆听乐曲?
1.?完整聆听乐曲,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乐段。(A主题时用双手十指敲击表示,听到B主
题的时候用摆手的动作表示一下,听到C主题时用双手向上的动作表现。)?
2.?揭题并介绍演奏乐器?3.?介绍波尔卡?
4.?介绍单簧管(演奏姿势、声音)?4.观看单簧管演奏视频?
【设计意图】:在参与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后像学生介绍乐曲,实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总结提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加深对乐曲的印象,提高兴趣。?
(五)再听全曲,整合表演?
完整聆听乐曲,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乐段。?
【设计意图】:这是对乐曲及整节课学习内容的串联、复习、巩固、更是一种提升。培养学生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合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将课堂还给学会说呢过,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