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1 10: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与
张居正改革
本课重点: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本课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张居正其人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
出生地点:今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
外貌性格:面长眉目清秀,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自许为豪杰,城府很深,高深莫测
求学经历: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时中进士
任职经历:编修官、翰林——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主要功绩:改革
荣誉称号:救时宰相
死后待遇:死后厚葬;死后2年被抄家 ,长子自杀,家眷饿死,部下撤职;死后第58年崇祯帝为其平反。
你对张居正的第一印象?
张居正其事:改革
(一)整顿吏治
(二)实施边防新政
(三)理财新法
探改革之新,议改革之难,悟居正之功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统治黑暗、政治腐败
(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吏治腐败、官员贪污
(3)土地兼并、催征搜刮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1)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2)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
葡萄牙占澳门
(改革必要性)
前 进
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中后期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明朝的四大昏君与权阉
主管
宦官
年号
庙号
司礼监
魏忠贤
天启
熹宗
司礼监
刘瑾
正德
武宗
锦衣卫
汪直
成化
宪宗
司礼监
王振
正统
英宗
返 回
后迁都





租占
鞑靼劫掠
明朝中期以来
的边防危机
返 回
3.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
(改革可能性)
1382年,明太祖废丞相及中书省,后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
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
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回顾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后 内阁 可“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史称万历皇帝。神宗即位时,年仅10岁,主要由张居正辅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后,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他不常视朝,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各地不断起义。明朝从此走向衰落。1620年八月病死,在位48年,终年58岁,葬于定陵。
明神宗:
万历帝朱翊钧 --贪婪的皇帝
4.特殊条件:
神宗皇帝和太后的支持改革,张居正一时大权在握
《帝鉴图说》
《帝鉴图说》是作为帝师的张居正组织讲臣给皇帝编写的通俗的历史教材。





整顿吏治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二、张居正改革内容
措施:
内容:
(1)“尊主权”:以法理政,要求集权上层,做到事权归一,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强调发挥政府的职能;
(2)颁布考成法: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随事考成:依据事情缓急,订立程期,置立卷宗,由部院、六科、内阁查核,事毕销案;
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边防新政:
(1)内修守备
影响:
②结果:
(2)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提高了军队战守能力
①措施
起用边将,操练兵马
增修、加固长城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
②蒙汉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习俗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前提
戚继光雕像
明 长 城(八达岭)
赋税改革
(1)清丈田地:
1578年开始,清查大量隐匿、遗漏的田地,使政府控制的纳税田地面积大幅增加;
(2)推行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思考: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
(1)土地兼并严重
(2)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3)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宗旨:“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方针:“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具体表现为整
治贪污与欠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张居正理财的宗旨
3.经济措施
(3)一条鞭法内容及影响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
限制豪强地主盘剥,减轻农民额外负担
②简化征办手续
政府增加税收,无地少地的农民减轻负担。
①按田亩多少征收
影响:
①国家税收增加
②农民不服徭役,获得较大的人身自由,确保了
劳动生产时间;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稳定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刺激
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立见成效——
解决了财政赤字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依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利于农业稳定
(2)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3)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4)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2)明神宗态度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长大成人的皇帝对张居正劝教、约束早怀不满,下诏废弃新法。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败因
2.败因
1.结果
(1)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
(2)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1)主要原因:改革触动了豪强权贵、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他们强烈反对。
(3)改革思想的局限是致祸之由。改革目标是“守成业而致盛治”,出发点是“严治为善爱”,改革是触动不深的社会改良运动。
思考
1.为什么张居正“自知身后必不保”,却毫不退缩,反而加快了改革步伐?
2.为什么张居正被称为“救时宰相”?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
3.简要概括张居正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有哪些?
讨论:
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假如张居正能长寿一些;假如万历皇帝始终如一地支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这也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之所在。

土地兼并问题 根源 封建土地所有制
吏治腐败问题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观点解读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
今天我们去学习?
立志高远,
坚韧不拔,
忧国忧民,
勤勉务实,
无私无畏,
善于用人。
张居正改革(小结 )
1.目的: 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政治:
“尊主权”;
整顿吏治
以法理政;
考成法
国防:
经济:
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2.内容:
3.结果:
4.认识:
①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
②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
③改革者无私无畏务实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