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5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20 16: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运输作用》
授课人:晋江市松熹中学林艺伟
一、设计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本节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从而建立完善的知识系统。依据2011版初中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倡导探究性教学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通过视通过观察、实验、概念图等多种途径分别获得有机物和无机物运输的事实和证据,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数据建构如下概念:有机物与无机物运输的途径和方向、植物体是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北师大版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5节 “运输作用”;《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对于本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的知识储备,但由于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创造条件,增加感性认识。
(三)教学条件分析
设备完善,本教室具备触控一体机、投影仪等硬件设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有机物的运输及结构基础。
2.教学难点
探究并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方向,以及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方向。
识别导管和筛管在茎结构内的分布部位,辨认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并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观察枝瘤的形成,培养实验能力和和观察能力。
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结合生活实例的分析,养成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复习提问:
1.植物体生存需要的物质有哪些?
2.水和无机盐如何获得?
3.有机物如何获得?
4.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如何从特定的获得和形成部位到达植物体的其他部位呢?(茎的运输作用)
引人课题——第5节运输作用
思考、回忆
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引入课题,同时初步建立植物体各生理作用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活动1:探究并观察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需解决问题:
1.如何有效地观察到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情况(包括方向和部位)?——使溶液带有颜色
2.如何明确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分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法:
对照实验:将带叶的大叶黄杨短枝进行相应的处理,甲剥掉树皮、乙不做任何处理,分别放在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置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一段时间。
展示演示材料:注意观察叶的变化和锥形瓶中水量的变化
现象:叶片的叶脉均成红色。
结论:茎的内部结构参与到了运输作用?(能充分说明问题吗?如何完善?)
延伸:取出材料甲和乙的枝条,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刀片分别做一横切和纵切,观察切面的情况。
现象:茎的内部部分被染红,茎的外部树皮没有被染红。
展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补充新知识,茎的内部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
结论: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内部的木质部下而上的运输。
解释生活现象:如何“彩虹玫瑰”的制作方式?图片展示制作方式。
思考、讨论
阐述、交流
观察
分析总结
观察
尝试解释
对所学的概念进行理解后,尝试解释生产实际现象,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回顾提问:(图片展示)我们食用的红薯是植物体的什么结构?(根)
切面滴加碘液后现象?原因?(变蓝,有淀粉)
淀粉来自哪里?(叶的光合作用形成)
推测茎中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
需要解决的问题:
1.茎中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吗?
2.茎中有机物的运输部位?
活动2:观察枝瘤的形成
观察枝瘤切口上下方的差异
提问:
(1)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
(2)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结论: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是自上而下的;
枝瘤是有机物在树皮中运输受阻聚积的结果;
营养物质多的部位细胞生长、分裂旺盛,所以会出现瘤状物。
展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补充新知识,茎的树皮部分有与运输有关的韧皮部。
结论: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外部树皮中的韧皮部自上而下的运输。
解释生活现象
1.水果增产有绝招,果农将果枝部分剥去树皮,增加水果的产量,原因?
2.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话怎样解释?
展示实际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
回顾提问:
1.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
(导管)说明导管位于木质部中。
总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内部的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的运输。
2.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有机物呢?(筛管)
说明筛管位于韧皮部中。
总结: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外部树皮中的韧皮部的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
完成板书
推测:导管有哪些与其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筛管有哪些与其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思考,回答
推测
观察
分析讨论
交流
总结
思考、尝试解释
呼吁保护
思考
回答
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分析原因,归纳总结,获得结论
对所学的概念进行理解后,尝试解释生产实际现象,学以致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
多媒体展示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图
结论:导管由许多管状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导管细胞均是死细胞,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筛管细胞是活细胞,两个筛管细胞之间有筛板,上面有筛孔。
观察、总结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总结
提问:植物体的其他部分是否也有导管和筛管?
展示小品《茎的罢工》
神气的叶:“没有我,你们都会饿死。”
傲气的根:“我要是不工作,你们都会渴死的。”?茎开始罢工。
萎蔫的叶:“快给水!我渴死了”?饥饿的根“我太饿了,哪有吃的”
总结:除茎外,根和叶脉也有导管和筛管,他们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
思考
归纳总结
总结形成核心概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和“验证地瓜的有机物”,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另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彩虹玫瑰”、“果树增产”、“破坏树木”等现象,学以致用,强化概念,同时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本节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
4.展示小品《茎的罢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一重要概念。
5.由于时间的限制,“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不能充分让学生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