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详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让学生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3.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
3.上网查阅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
上课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项。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
音相伴。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在唐代,有一位文学家就建造了一所高雅迷人的陋室,他就是刘禹锡。下而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二、解题
陋室: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相传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时修建的,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白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强调记忆要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有《刘宾客集》
传世。
四、朗读,理解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惟吾德馨( xīn) 鸿儒(rú) 案牍(dú)
2.小组合作,细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有龙则灵: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德,品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劳,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
孔子云:说。
何陋之有:什么。
五、理解,感受情怀
1.让学生说说对陋室的总的印象。
陋室不陋。
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陋室的?
(1)陋室的环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提问: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作者写环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拟人)
我们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而是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感觉,体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2)陋室主人的交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3)陋室主人的生活。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六、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交流:诸葛庐、子云亭都是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主人德才兼备而令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雄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意在说明白己的陋室不陋,体现了他与古代名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2.如何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交流: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他的生活态度和孔子
一样。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七、背诵,拓展提升
背诵课文,思考:屋主人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答案:同意。“陋”指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神上的高尚。意思是说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屋子简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
八、达标检测
1.填空。
(1)《陋室铭》的是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
(2)铭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2.按原文默写。
(1)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神伤身。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案: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理解课文内容。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作者的交友方式,你认为可取不可取?
答案:(示例)可取,与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不可取,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答案:类比。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体现了他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九、课堂小结
身居陋室,德馨远扬,刘禹锡写下《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出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预习《爱莲说》。
十一、板书设计
山水喻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
陋 环境优美 安贫乐道
室 陋室不陋 交友高雅 高洁傲岸
铭 生活情趣
诸葛庐 托物言志
总结全文 子云亭
十二、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详案
第2课时
第二课时《爱莲说》
一、激趣导入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它,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除了以下这些,你能说出与“莲”有关的诗句吗?
大屏幕展示有关“莲”的诗句,学生齐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古人把莲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其中最喜欢莲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 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因筑室濂溪,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周敦颐在南康(今江西庐山市)做官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答案:“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
1.听录音,然后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们的读音。
蕃(fán) 颐(yí) 濯(zhuó) 淤(yū)
涟( 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
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出示下列句子,检查翻译情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答案: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
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含的君子品质。请你完成下表。
莲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三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花
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周敦颐)
花之君子者
赞美
主旨
菊花(陶渊明)
花之隐逸者
惋惜
正衬
牡丹(世人)
花之富贵者
讽刺
反衬
托物言志 志趣高洁
六、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巾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3)世人甚爱牡丹(很,非常)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沾染(污秽)]
(5)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直着,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它)啊。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衬托,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拓展阅读。
[甲]《爱莲说》(略)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古代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D)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而华美。 D.读xiǎn,少。
(2)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甚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3)读文赏荷。
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文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鲜妍明媚,袅娜多姿”。(用原文填空)
七、课堂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葆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学了本文后,你愿做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高洁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爱莲说》。
2.课外阅读1~2篇写莲(荷)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莲 体态香气 君子 不慕荣利
爱莲说 风度气质 洁身自好
托物 言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