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文档属性

名称 战争与和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0-08-07 22: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美术作品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方式,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态度;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能根据这些作品的各种手法和细节来推断美术家的意图。
教学基本思路: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包括其原因、结果与影响,有助于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表现出来。通过对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
教学材料分析:本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播放911事件视频。
【教师】小结。
911事件造成了许多无辜的人失去了生命,引发了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历史上曾经爆发过无数战争,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仍有战争在遥远的地方进行。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怎样以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来表现战争与和平。
二、作品欣赏、分析
(一)、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1、长城
【教师】这样一件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它是怎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秦始皇兵马俑
【教师】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陵墓中?有什么特定的内涵?
3、采桑攻战宴乐铜壶
【教师】这件战国铜壶腹部上刻满了哪些形象?
水陆交战的场面与采桑、射猎、宴乐等和平景象并存,是战国时代贵族王公全部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
【学生】分组讨论:
第一组《原子弹灾害图·水》
第二组《布雷达的投降》
第三组《内战的预言》
第四组《地道战》
【教师】对比分析:他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形成意见,相互交流。
(三)、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
欣赏《免胄图》、《鎏金中国大宁铜镜》、《和平鸽》以及相关摄影作品,感受人们对和平的祈盼。
三、重点分析《格尔尼卡》
【教师】介绍作品背景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1937年4月26日,德国雇佣空军对格尔尼卡进行了持续三个小时的狂轰乱炸。当时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损伤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
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当时,德国的将军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在艺术馆入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复制品。一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严肃地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从构图、色彩、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构图:支离破碎、扭曲变形
色彩:黑、白、灰
形象:牛、马、灯、花、母亲、士兵、持灯女人等
【学生】上台指出各种形象所在的位置以及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
这幅画以变形的手法描绘了人们惨遭法西斯暴行的悲惨情景。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被炸死的婴儿仰天哭喊;中部,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嘶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马的身下躺着一名士兵,右手握着剑,剑旁有一朵鲜花,寓意着画家对死者的悼念;再往右,一名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右手举着一盏眼睛似的灯,灯光射向四周,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画面右侧,是一个女人在爆炸声中从楼上跌下的情景。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这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所有人物或阴郁,或压抑,恐怖,痛不欲生……给人留下一种难以摆脱的震撼。
四、创作与实践
模仿《格尔尼卡》的创作形式对911事件进行一幅美术创作。
五、教师点评、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