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1 13: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史料一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国家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3
3
1

4.6
2
4

1.9
4
2
8.1
1
5

“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史料二


探究
史料一的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






史料一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国家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3
3
1

4.6
2
4

1.9
4
2
8.1
1
5
“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史料二


探究
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分析这种局面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原因
表现
导火索






原因
表现
导火索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德国认为英国在日益衰落
开始寻求世界领导地位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问题在北非殖民地的争夺激烈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抢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






原因
表现
导火索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同盟国

协约国






原因
表现
导火索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重新瓜分殖民地,
争夺世界霸权。
目的

积极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
措施






原因
表现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性质
概况
特点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性质
概况
特点

主要战线

西线:英法军队与德军
1914—1915年战线
1914年9月初德军推进线







性质
概况
特点

主要战线

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军

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1914年底战线
1916—1917年战线
1918年2月战线







性质
概况
特点
阶段 时间 战线 战役 评价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马恩河战役 德军战败,标志着其“速决战”破产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和西线 德奥取得胜利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 凡尔登战役 双方伤亡近100多万
索姆河战役 双方伤亡达130多万
日德兰海战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 同盟国投降

具体表现







性质
概况
特点

范围广

危害大

时间长



拓展:著名战役及其特点

马恩河战役
德军战败,标志着其“速决战”破产。



凡尔登战役
时间最长,最惨烈;飞机、飞艇出现于战争中。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最大的一次海战








提升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帝国主义加剧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扩军备战


一战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形成过程















































































































































































































































































































































































































































































































































































































































































































































































































































































































































































































































































































































1919年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和会

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


















































































































































































































































































































































































































































































































































































































































































































































































































































































































































































































































































































































1919年
巴黎和会

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讨论群



法国

我要求肢解德国。
英国

不同意!
美国

不同意!
法国

德国被削弱对你们有好处啊,为什么不同意。
英国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


法国目的是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确保自身安全,进而重建欧陆霸权。
巴黎和会中各国对德国的态度




英国

你离德国最近并同属欧洲大陆,德国一旦被削弱,你就能重建欧洲霸权了,那时候整个欧洲还有谁可以阻挡你。
美国

我虽然同意英国的说法,不过我可不这么想。
法国

哼,你以为你的想法我不知道吗?

战争中你是最后加入的,你现在不就是想借此机会插手欧洲事务吗。
法国


美国之前推行中立政策,但随着战况的发展,在最后阶段加入一战,美国此时想要插手欧洲事务,但没有途径。
巴黎和会中各国对德国的态度

巴黎和会讨论群




美国

那又怎样,我现在可是经济大国,我不仅反对削弱德国,我还要扶植他!
英国

我能有什么私心!
美国

你怕法国一旦强大起来就会威胁到你的地位,你反对法国肢解德国的主张不就是想利用德国来牵制法国吗!

而且你真的以为英国就没有私心吗?
美国


美国采取扶植战败的德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利用战胜国以及经济大国的身份来维护德国的统一,防止其分裂,并帮助其战后重建恢复。


英国想要吞并更多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领地,与日本联手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利用法美矛盾限制法国称霸欧陆的计划。

英国的主张是回到对欧陆的“均势”政策,反对肢解德国,以利于抗衡法国和苏联。

巴黎和会中各国对德国的态度

巴黎和会讨论群





总有一天我会东山再起的!
德国
您的好友“俄国”已被移出此群

俄国最后退出了一战,成立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公敌。

巴黎和会中各国对德国的态度

巴黎和会讨论群

主要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各国关系及领土、军备问题








































































































































































































































































































































































































































































































































































































































































































































































































































































































































































































































































































































成立国际联盟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
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但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局限
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基本特点





1
该体系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优势


2
该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3
该体系具有反动性


4
该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委任统治”的形式

把苏俄和德国排斥在外

转让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给日本

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西亚地区的矛盾,有利于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



进步性
局限性

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的方式,相对于同盟竞争和军事对抗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进步性
局限性

由于没有公平原则,凡尔赛体系不仅没有使许多旧有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还滋生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该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总结提升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战后形成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改变了传统的世界格局,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但它存在诸多矛盾,必然不能持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其矛盾的实质是(  )
A. 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B. 争夺欧洲霸权
C.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 争夺军备优势
A




此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
A.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 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项目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3
1

3
2
4

2
4
2
4
1
5




1917年4月,美国海军有军舰197艘,海军官兵6. 7万人。到了1918年11月,美国的军舰已达2 000艘,海军官兵达50万人。这说明( )
A. 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美国强大的军事潜能
C. 美国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
D. 美国放弃了“光荣孤立”的政策
B




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建立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它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
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一些权利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基本矛盾
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
D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道:“为了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这反映威尔逊(  )
得到了美国国会支持
倡导建立国际组织
推动了公平条约建立
维护世界各国利益
B




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据此可知《五国条约》的签订(  )
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
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
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