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周周清(二)
一、基础清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惆怅(chóu) 赋予(yǔ)夔门(kuí)
B.渲染(xuàn) 柏树(bǎi) 颐和园(yí)
C.暮霭(ǎi)真挚(zhì) 掠影(lüě)
D.朝霞(zhāo) 熟悉(shú) 沁园春(qì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4.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D )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5.例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 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7.下面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主题数字体验展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故宫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风貌,再现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拟人)
B.养心殿里曾有帝王召对臣工、批阅奏折的勤政劳形,曾有丹青吟咏、潜心礼佛的风雅诚敬,曾有宴飨祈福的天伦之乐。(排比)
C.在紫禁城众多的宫殿里,养心殿的地位不容小觑,这里仿佛一部舞台,演尽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比喻)
D.展览利用不同的数字技术和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元、精彩的“数字故宫”。(比喻)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中国梦”催生“广东梦”,激发“我的梦”。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会因为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日新月同;广东会因为梦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因为梦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而在珠江环绕中扬帆起航 (2)傲视群雄 (3)而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 (4)执着前进
二、素养清
9.古诗默写。
(1).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
(2).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 闲登小阁看新晴 。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 斫去桂婆娑 , 人道是 ,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 深秋远塞若为情 ! (纳兰性德《浣溪沙》)?
名著导读
10.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唐僧——宝象国变虎《西游记》
B.晁盖——中箭曾头市《水浒传》
C.关羽——携民渡江《三国演义》
D.妙玉——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三.阅读请
(1)古诗鉴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所谓“壮词”,就是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B.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C.这首词描写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多种军营生活。
D.“可怜白发生”一句也是壮语,是一种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12.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
【答案】
11.B
12.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最高理想,即率师北伐,收复失地,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2)记叙文阅读
泉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长着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流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
我肯定地说完,就再没有言语,我们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3.“我”对老槐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4.下列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作具体赏析。
①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写的是老槐树,却为什么以“泉”为题?
16.结尾说:“我”“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其中“生命的水声”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3.伤感——痛心——激动(赞美、敬仰)。
14.(1).老槐树上落满了可爱的鸟儿,鸟儿的鸣叫声使得寂寞的冬天很热闹,富有生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强烈的感情,表达了“我”如此高大的老槐树的惨死难以置信。
15.月光下树的年轮像泉水的涟漪,所以月光下的树桩很像一口泉;老槐树的生命没有结束,它像泉一样生命永不枯竭,因为嫩枝又长了出来;所以以“泉”为题生动形象,很新鲜,寓意很深刻。
16.老槐树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续;嫩枝一定会长大,对未来充满着期盼和信心;对生命力强大的崇拜与敬仰
(3)文言文阅读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18.下列关于【甲】【丙】两选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出身贫寒,因为刘备接济他,所以对先帝感恩戴德。
B.诸葛亮为人谨慎节俭,淡泊名利,知恩图报。
C.诸葛亮追述以往经历的目的是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和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D.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官之时还有许多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0.请结合【甲】【丙】两段段文字内容,分析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的个性特征。
【答案】
17.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18.C
19.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20.从诸葛亮因为受了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追随效忠刘备长达二十一年可见其忠诚。从诸葛亮为官多年无多余钱财可见其清廉。
4、 作文清
21.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我们辨别美丑;走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
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要求:
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戏剧外)
②不得照搬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