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20 21: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整体性的表现
(1)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
(3)某一要素变化还会对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4)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注意资源综合利用。
知识点三 整体性典例案例分析
1.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3.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一、典型例题分析
【例1】2015年11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此次大会的首要目标是达成全球低碳减排新协议,到21世纪末,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目标。上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全球升温的主要原因在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森林的破坏,
(2) 并由此导致了海平面升高及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加剧
(3) 了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这反映的自
(4) 然环境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有序性 D.重复性
(2)下列有关产业活动对图中①、②、③、④各环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物流能使①增强
B.产业升级能使②增强
C.低碳经济能使③减弱
D.滥伐森林能使④减弱
【例2】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该地的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一、单选题
2019年9月30日上映的电影《攀登者》中,方五洲送给徐樱一块从珠峰上获得的海洋化石(三叶虫)。珠峰所在地区原是海洋,即喜玛亚拉古海。1924年,首次发现了海洋化石。据曾参与攀登珠峰的人介绍:“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营地,你可能会随手捡到一块海螺化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科学家在喜玛拉雅山脉上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  )
A.大陆板块由海洋板块形成B.大陆在不断的漂移
C.海洋和陆地在不断的变迁D.珠穆朗玛峰升高是亚欧板快和印度板块作用的结果
2.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这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该化石所显示的生物哪个时期灭绝的(  )
A.太古代末期B.远古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
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 三叶虫 B.中生代 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 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
4.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温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温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7.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8.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9.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实验现象是(????)
A.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 B.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
C.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 D.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大
11.该实验主要证明了(?????)
A.降水对地形的影响 B.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C.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D.生物对气候的影响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2.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5中的
A.a B.b C.c D.d
13.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14.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 ②提供大量的居住环境
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 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
完成下列各题。
1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1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
17.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19.建造图中民居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A.风沙大、光照弱 B.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C.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D.土壤垂直节理发育
20.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二人转 B.黄梅戏 C.越剧 D.梆子、秦腔
21.澳大利亚的生物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原因是(   )
A.人类影响干扰少,动物进化快 B.气候干旱,物种进化缓慢
C.草原面积广大,生存环境优越 D.孤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环境单一,缺少大型野生食肉动物
22.“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据此回答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3.下图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
(3)运用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原理,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例1】
1A2C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该现象反映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弄清楚①、②、③、④各环节代表的意义,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削弱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滥伐森林能使④增强;产业升级,低碳经济会减轻大气污染,大气透明度增加,利于环境保护,大气逆辐射会减弱。
【例2】
1【答案】B
2【解析】从南方山丘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由林地转变梯田,是植被遭到破坏的结果。该地一种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
一单选题
1.D2.C
1.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这说明珠穆朗玛峰升高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作用的结果,属于海陆变迁的现象,不是大陆在不断的漂移,D正确,B、C错误;大陆板块由海洋板块形成说法错误,A错误; 故选D。
2.根据材料分析,该海洋化石为三叶虫。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灭绝于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252Ma)。主要灭绝在古生代末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B 4.C
3.由题干的材料可知,“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故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4.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繁盛。煤炭是由森林经地质作用演变而成,故其形成需要森林植被生长良好,因此对应温暖湿热的气候环境,故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5.A6.C
5.读图可知,该地区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反映一个自然要素破坏会影响其他要素,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A正确。
6.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D错误。
7.A 8.D 9.B
本题组以湖泊的演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湖泊演化过程,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材料中关键信息答题。
7.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最后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8.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9.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0.B 11.B
10.图中可以看到,a无植被,b土堆上有植被,实验现象是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错。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对。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错。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错。所以选B。
11.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B对。不能体现降水对地形的影响,或地形对降水的影响,A、C错。不能体现生物对气候的影响,D错。
12.A 13.C 14.D
12.据图分析a为生物,b为土壤,c为供给养分,d为雨水淋溶作用。雨林的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即生物为雨林生态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故该题选A。
1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养分大部分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如果雨林一旦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
14.热带雨林系统生物循环旺盛,生产力极高,对维护全球碳氧平衡、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极其重要。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合居住; 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不是生态效益。故②③错误。

15. D 16. C
15.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正确。
16.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故D错误。
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高温湿润的环境,利于风化壳发育。
17.B
我国西北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为干旱,植被稀少,土壤贫瘠;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降水少,流水侵蚀弱,风力侵蚀强。选B正确。
18.B 19.B 20.D
18.从剪纸中可以看出有窑洞等地理景观,窑洞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故B正确。
19.黄土高原建窑洞主要是因为:①气候: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冬夏温差大,住在窑洞里则“冬暖夏凉”。②土壤:黄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直立性好)。③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④.其他: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缺少木材(建筑材料少)。故B正确。气候干燥,光照应强,故A错误。C条件不适于建造窑洞。D不是气候条件。
20.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特色剧种;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故D正确。
21.D澳大利亚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远离其他大陆,物种之间的融合很少,故其生物具有古老性、独特性,比如袋鼠、鸸鹋、鸭嘴兽等动物为澳大利亚所独有。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A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A正确。
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3.
(1)整体性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且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大。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箭头可看出,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点。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由气候所决定的;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表现在绿地能够吸收大气中的部分有害物质,调节大气成分;植被破坏可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在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大。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