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欢乐颂》
教学内容:欣赏《欢乐颂》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这首乐曲使学生掌握欢乐颂的主题旋律,了解贝多芬,并知道欢乐颂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2.通过欣赏、聆听、演唱、交流合作等方法学习《欢乐颂》,并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声音唱好《欢乐颂》;
3. 通过学习?欢乐颂?让学生了解歌曲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当人们都成为兄弟时,人类才能得到幸福;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欣赏歌曲,掌握主题旋律并完整演唱欢乐颂,从歌词中体会博爱精神;
2.以丰富的声音、饱满的热情有感情完整演唱《欢乐颂》。
教学难点:谱中连线处的准确演唱。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一歌:
《九台实验小学校歌》师生共同表演唱。
师生问好歌:
师:弹唱,同学们好,生:您好,您好,老师您好。
情境导入:葫芦丝曲演奏《欢乐颂》【用之前学过的简版《欢乐颂》欢乐颂导入过度到新课。】
新课教学
介绍作曲家贝多芬及作品
1.通过葫芦丝演奏,说说这位作曲家是谁,以及对他的了解。
贝多芬,被称为“乐圣”,是德国作曲家,是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名字跟莎士比亚、达·芬奇一样家户喻晓。贝多芬的交响音乐有着英雄史诗般的气质和不竭的动力。三、五、七、九交响曲与辉煌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如大江大河般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他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两个派流的大师。贝多芬用音乐与厄运抗争,用音乐抒发对大自然的爱,用音乐举起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2.作品简介(出示贝多芬的图片) 《欢乐颂》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
【提问作者,然后让学生进行介绍贝多芬,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贝多芬资料的搜集】
二、新课《欢乐颂》1.演唱歌曲《欢乐颂》,师播放童声版演唱欢乐颂,让学生一起跟唱。找不足师进行指导。【课前让学生进行了歌曲的自学演唱】
2.欣赏视频合唱欢乐颂(1)欣赏视频作品《欢乐颂》,在聆听感受音乐时,思考里面含有哪几种演唱形式?歌曲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播放音乐)(领唱、独唱、重唱、合唱)(2)学习《欢乐颂》的主题部分。(播放音乐,并出示歌谱)(3)演唱《欢乐颂》,师伴奏,学生演唱。
【在这个环节我播放电脑课件,让学生视听欣赏视频《欢乐颂》。通过视频欣赏掌握欢乐颂主题旋律在音乐中出现的次数及进行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的巩固学习,老师指导难点地方。】
3.歌词朗诵
请两位同学在音乐的伴随下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则边听边思考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
4.再次演唱歌曲【由于课前给学生已经留前置性作业,自学歌曲欢乐颂】
第一遍我会让学生自己跟歌曲演唱歌词,我找出不足;第二遍演唱老师指导难点地方,对难点处反复教唱;第三遍学生完整唱,老师伴奏。
5.小组合作汇报展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将《欢乐颂》这首歌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排练,充分利用班级学过小器乐的同学组成交响乐团,最后分组上台表演,相互评价。小组讨论交流分角色进行展示表演。
6.全班同学组成一个交响乐团进行展示表演《欢乐颂》。
(三)拓展
欣赏电影片段《欢乐颂》,让学生再次感受《欢乐颂》的磅礴大气盛世之作。
三、小结:通过欣赏之后全班同学再次在欢乐颂的演唱演奏中把课堂推向高潮。【课堂形成交响小乐团的阵势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布置:
聆听不同演唱类型的《欢乐颂》及其他贝多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