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 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4. 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学过程:
一、聆听《渔光曲》
1. 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 这是1934年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 介绍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
2. 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 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 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 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 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
学生中如能有人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 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二、聆听《渔光曲》(筝独奏)
1. 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听器乐曲《渔光曲》。
2. 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3. 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4. 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5. 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三、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
1. 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鱼的情景。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 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
你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 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4. 各组合成。
5. 小结:这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水乡一景。
四、竖笛吹奏姿势教学
1. 介绍竖笛的特征与功能:竖笛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2. 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45度左右的俯角为宜。
3. 播放一段竖笛的录音。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