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体态、动律、手位训练)
教学版本: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材
教学目标:
1.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蹿,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的规范动作。
2. 通过动律、手位的训练让学生们了解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维族舞蹈的体态及动律特点。
2. 八个手位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层面及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 课前搜集有关维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资料。
2. 维族音乐的剪辑。
3. VCD、电视机、录音机。
教学方法:
首先放维族的音乐方式引导, 通过老师表演让学生产生兴趣,再介绍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音乐《达板城的姑娘》
二、 欣赏体验
老师表演一段具有浓郁维族节奏的“赛乃姆”,让学生们感受维族的民族风格。
2. 介绍维吾尔族人文、地理、风俗。
课件展示:
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几个维族舞蹈组合来加深学生们对该舞种的了解。
3. 提出问题:
维族舞体态、动律有什么特点
讨论得出:
①上身挺拔而不僵,上身撒得开。
②微颤而不蹿,脚步不离散。
三、 实际教学
1. 手位主干动作(八个手位)。
要求:
注意基本手型,四位手至八位手都有反面手位,手位之间替换动作常常用绕腕转换。
2.摇身动律
要求:
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3.舞姿与脚位
(1)
提裙式前点步
做法:
双手自然下垂于体旁,双手捏住体旁的裙边,前方点步位,手腕与后侧上提90度,将裙摆拉开。
要求:
提裙式前点步为静止的舞姿动作,可用一侧胸腰。
(2)
托帽式后点步
做法:
右后点步位,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八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脱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
要求:
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走。
(3)
高举火把旁点步
做法:
右脚重心前点步,左手除大拇指外,四指形成捏空心拳于顶手位,右手自然下垂,眼看2点。
要求:
高举火把旁点步为固定舞姿,一般配合动律出现。
(4)
双手叉腰后点步
做法:
体对1点,右脚重心后点步位,双手虎口叉腰
。
四、 小结
在维族舞教学当中,动律与手脚的配合协调性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眼、头的表现还没出来
。
六、 作业(编排)
请同学们课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排六个八拍的小组合(节奏的灵活性)
七、 结束语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维族舞蹈有别与其他民族艺术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格,浑然一体而鲜明独特,也同时领略了维族舞的热情和奔放,只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