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土味”与江南民歌的“水韵”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
2)年级: 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5)学时数: 45 分钟
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说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的汉族民歌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教材是以音乐的体载特点为线条,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顺序进行呈现的。但今天我想突破教材的框架,另辟溪径,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对风格对比强烈的陕北民歌同江南民歌进行听赏。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不同地区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生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赶牲灵》、《三十里铺》、《女儿歌》、《太湖美》、《茉莉花》、《无锡景》等歌曲,感受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积极参与江南与陕北方民歌风格特点形成原因的体验、交流、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陕北民歌的“土味”与江南民歌的“水韵”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
感受江南与陕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陕北民歌的“土气”和江南民歌的“水韵”形成原因。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构想
导 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请你先听两段音乐,并请你们在听的同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播放课件) ①《赶牲灵》(陕北民歌) ②《太湖美》(江南民歌) 1、这两首民歌在风格上有区别吗?有什么样的区别? 学生体验并交流感受 让学生听赏南北风格差异较大的两段民歌,体验其具有强烈对比的地方特色,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作 品 赏 析 一、 师:1、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几段资料: ①陕北秧歌(播放课件) 问题:“影片里描绘的是哪里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舞蹈动作有什么特点?” 1、学生通过对资料的了解自由发言。 (陕北) (服装、道具、环境……) (粗扩、豪放)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暗示学生民族文化的特征是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陕 北 民 歌 的“土 味” 及 形 成 原 因 的 探 究
2、我们来欣赏第二段资料 ②(陕北人求雨)(播放课件) 选自电影《黄土地》片段 问题:“这些陕北的汉子们在做什么?” “‘求雨’反映出陕北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学生通过资料或平时的生活积累积极发言 (求雨) (干旱) 让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环境,气候特征,进而思考它们是怎样影响到音乐的风格特征。
3、资料③选自电影《黄土地》 问题:这首作品里唱到了小朋友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什么?我们这里的人们会不会经常把尿床当成歌来唱?但是在陕北,人们经常将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用歌声来表现出来。这是陕北民歌一个突出的特点——自由、随意。 学生依据资料,积极思考,发言。 (尿床) (不会) 通过影片资料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体会陕北民歌自由、随意的特点。
4、“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听赏一首陕北民歌,欣赏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这里的环境、气候、人物对话,特别是歌唱时的声音……“播放《女儿歌》 问题①:“大家觉得这首歌的声音有什么特点?音调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苍凉”与“激越”也是陕北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②:“那为什么陕北民歌会有苍凉和激越的情绪在里面呢?或者说陕北民歌的那种苍凉与激越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什么陕北人民内心深处会有一种苍凉、悲凉的情感呢?” 引导:“大家想一想,联系前面我们所了解的陕北人们的生存环境……” 总结:不要说粮食问题,即使是日常生活用的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这种因生活环境而造成的苍凉已经渗透到了陕北人民的灵魂深处。 问题③:“那么,陕北民歌的那种高亢、那种大嗓门,高音调,也就是‘激越’又是源自于什么呢?” (学生活动设计) 让学生认真聆听、体验、交流感受。 (苍凉、激越等) 让学生讨论、归纳陕北民歌音乐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人们歌唱时的情感……) (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生活非常艰苦) 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握手问好,再请相隔最远的两位同学假设自己站立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互相问好,体会他们在语气上有何区别。 1、学生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特点。 2、通过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 1、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资料的了解,认识到音乐艺术的风格特点同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是息息相关的。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1、轻松的互动环节即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亦可在放松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鉴赏作品的目的。
5、“三十里铺是一首比较经典的陕北民歌,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聆听……” ①问题:“这首歌曲是否包含有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一些特点?” “接下来请同学们哼唱一下,哼唱过程中,我们应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②教师分析《三十里铺》曲谱(略) 1、要求学生结合前面了解的陕北民歌的特点,认真听赏、体验《三十里铺》。 2、同步哼唱、比较、讨论。 在前面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听赏陕北民歌,加深同学们对陕北民歌特点的印象和了解。
6、在生活中,有你所熟悉的陕北民歌及歌手吗?能否演唱一首? 这里也带来了一首离同学们生活较近的陕北民歌《黄土高坡》。 ①教师范唱; ②要求先听赏、后齐声演唱,体会西北风的味道; 1、体验 2、的齐唱。 3、即使是通俗歌曲的西北风是否具有陕北民歌的特色。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扩充教材知识面。
探 究 体 验 二、“通过以上对音乐作品的听赏及探究,我们大致了解了陕北民歌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那么江南民歌又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1、听赏作品《无锡景》 问题:①“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②“请你依据前面我们分析陕北民歌特点的思路,说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格?” 2、“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江南民歌——《茉莉花》” ①听赏; ②要求学生总结歌曲的特点; ③请同学们一起来演唱(提示同学们在演唱时应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点) 1、初步感受江南民歌的音乐特点。 2、能自主从各个方面分析、总结江南民歌特点形成的原因。 (细腻、柔美、典雅、婉转……) 学生分组讨论 1、赏、感受的基础上,体验江南民歌的音乐特点。 2、有感情的演唱《茉莉花》 在对陕北民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主体意识。 通过体验和参与合作,提升学生对江南民歌深层次的认识。 江 南 民 歌 的 水 韵 及 形 成 原 因 的 探 究
总 结 问题: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认为陕北民歌的“土气”以及江南民歌的“水韵”分别是指什么?“ 2、“陕北民歌一定粗犷、苍凉、激越,江南民歌全都细腻、典雅、婉转吗?” 学生认真思考、交流、归纳并总结音乐特点且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归纳总结以及从多方位、多视野观察问题的能力。
结 束 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劳动方式、生活方式、语言特点、历史文化等影响下,直接影响到我们音乐艺术的风格特点。这正印证了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陕北民歌和江南民歌风格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索更多的民歌特点及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