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号子
一、 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版块:音乐与民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属教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汉族民歌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劳动号子,体会出不同的劳动场景会滋生出不同的劳动号子。
2)能清晰感受到《澧水船夫号子》的四个劳动场景,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劳动号子的特点。
3)能与大家合作表演《过滩号子》,体会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2、内容分析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车水号子》《打夯号子》《过滩号子》《澧水船夫号子》的赏析,我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劳动号子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用学生身边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进而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4、思路设计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劳动号子作为民歌体裁之一,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民歌的魅力。为此,我把劳动号子单列出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教学重心放在《澧水船夫号子》的赏析,让学生在“听赏与体验”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内涵,在“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说出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增强其综合能力之目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做游戏 请六位男同学抬钢琴(没抬动) 问:怎样才能抬起来呢? 体验、讨论 答:体育委员喊“一二”,全班同学喊“加油”,他们在有节奏的口令声中同时使劲。 1) 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 2)亲身体验“一领众合”的效果。
深入 12分钟 1、“一领众合”的形式在劳动场面会经常出现,这就是劳动号子。 2、什么是劳动号子? 本堂课用澧县的劳动号子作为音像资料3、欣赏《澧县车水号子》,说出劳动号子的特点及作用 4、劳动场面的不同致使我们的劳动号子五彩纷呈。如《打麦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船夫号子》等 5、出示《澧县打夯号子》乐谱,教唱这首歌。 6、你能说出《澧县车水号子》和《澧县打夯号子》旋律上有什么不同吗? 探究 1、 劳动号子的理解 2、 特点:律动感强、节奏固定,音乐与劳动密切配合 3、 作用: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士气、消除疲劳等 4、 学唱《澧县打夯号子》 体会“一领众合”。 5、《车水号子》歌声悠扬、拖音很长,《打夯号子》节奏明快、力量性强。 1、 通过欣赏自己地方的劳动号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 2、 让学生学会表达 3、 让学生把不同的劳动号子进行比较。 4、 让他们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展开 25分钟 《澧水船夫号子》赏析 1、 出示《澧水船夫号子》结构图(四个小号子改编而成) 2、 分别赏析提问(每个音乐片段所表现的劳动场景以及它的音乐特点) 《三吆台》 《数 板》 《快 板》 《平 板》 3、 完整欣赏《澧水船夫号子》,体会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 4、 师生合作表演《过滩号子》 体验、比较、讨论 1、《三吆台》是悠闲摇橹时的场景(节奏平缓、曲调悠扬动听) 《数板》是准备迎战的场景(节奏渐快、曲调简洁有力) 《快板》是闯摊过险的场景(节奏明快、曲调紧张急促) 《平板》是胜利后的场景(紧张平缓、曲调婉转惬意) 闭上眼睛尽情感受音乐与劳动场面的完美统一。 体验 急促的劳动场面 1、 先分后总,让学生真正学会了欣赏《澧水船夫号子》,且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 让他们体验到父辈们劳作的艰辛,从而加强对自己的管理意识。 意图 让学生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总结 3分钟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人们在进行体力劳作时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我们的家乡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所以也是滋生优美动听的劳动号子的好地方。我们为有这样优美的音乐陪伴而骄傲,我们为有如此勤劳的祖辈而自豪,我们将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四、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地方特征。跟同学们探讨家乡音乐,真的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同学们兴致极高、求知欲极强,我自己也感觉很有成就感。成功之处有三:
1、 充分体现乡土文化。全堂课中,我用赏析法让学生体会《澧县车水号子》的婉转;用教唱法让学生体验《澧县打夯号子》的激情;用分-总赏析法让学生感受《澧水船夫号子》的魅力;用师生合作法让学生体验《过滩号子》的急促。所有赏析作品都是本土的劳动号子,由此彰显出澧县的艺术魅力。
2、 将“体验、比较、探究、合作”体现得合情合理,毫不牵强。
3、 课堂气氛很好,学生时而安静聆听、时而激烈讨论、时而亲身体验、时而闭目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