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版本 人教部编版
学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题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处于人教版(2016)《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七课,这段历史是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到金与南宋的南北对峙,再到元朝统一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一个典型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10世纪初——12世纪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学法:通过影视资料、图片了解背景,研习文本回顾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研习文本,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准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课外书籍,搜集相关知识,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的使用及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师展示西夏王陵图片同学们认识这张图片吗?对,它是西夏王陵!堪称为“东方金字塔”。如此规模的陵墓背后又是怎样的繁华呢?让我们走进历史,共同探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电子白板展示,意图是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走近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解读课标 明确任务师展示教学目标 集体诵读目标。 电子白板展示。意图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第三环节 讲授新课 夯实基础活动一:看图说史师展示三幅图片(要求学生说说北宋政权的建立) 宋高祖是不是像汉高祖、唐高祖一样建立的大一统的政权。 根据所学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简单阐述北宋政权的建立。 学生了解即可。 电子白板展示。意图是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能力,承上启下。为学习契丹族与党项族政权的建立作铺垫。
活动二:知识梳理师展示表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34页,走进契丹族与党项族了解它们的兴起与政权建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发展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那他们与北宋政权的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表格的填充。 学生思考 电子白板展示。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个民族相互融合、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华文明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创造的。
活动三: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文学生总结辽与北宋的和战以及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总结 多媒体播放视频。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含义的准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第四环节 历史小辩论 提升能力战争都是以北宋给辽、西夏岁币而告终,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党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感慨的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会如此感慨呢?我们来辩一辩:北宋该不该用岁币换取和平?看待历史问题要一分为二,澶渊之盟在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战争是解决民族冲突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毕竟战争带给人们太多的苦难。所以,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决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学生分组讨论并举手辩论:正方观点是北宋该用“岁币”换取和平;反方观点是北宋不该用“岁币”换取和平。 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澶渊之盟”的评价作铺垫。 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五环节 目标检测 巩固知识教师出示检测题,并根据检测结果,讲析检测题 学生分组做检测题 电子白板展示。及时总结、巩固,利于当堂内容当堂消化。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在战与和的碰撞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一起缔造了华夏历史,今天,在祖国大家庭中56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是因为56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华民族!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由小结。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提升学生历史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 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反思:我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辽、北宋、西夏建立简表,包括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等内容。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然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形势图。学生通过看图能够迅速在脑中形成政权位位置、大小、都城等概念,为进入战争与和平环节做好过渡。辽与北宋之间的战有宋军北伐、澶州之战。大战之后,双方又签订了澶渊之盟,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我先在学习方法上提示学生,对事物和人物的评价从正方两方面辩证地看待,后给学生出示两个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合作探究出和议的评价。其次,宋夏之间有战有和。然后,提出问题:北宋与辽、夏的战争性质?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汉族与契丹族、党项族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应该定性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本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照片:在战与和的碰撞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今天,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56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繁荣,56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课本联系现实,从现实回到课本,完成本课的三维目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