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学校:珠海市第十三中学 授课人:曾莹莹
教材分析
《动物运动的方式》是第15章第一节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运动的形成打下基础。而教材中依据生活环境的差异列举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旨在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并且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动物运动方式,以形成“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动物体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生物学已有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存在科学性错误。而初二的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喜欢新鲜事物,富有好奇心,但是处于具体思维阶段,分析、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不同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视频以及问题剖析,认识到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目标】1.认同动物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不同环境中动物运动的方式不同。
【教学难点】1.理解动物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方法
模拟情境法、微课教学法、探究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视频(《北山村小助手选拔》、微课(《适应陆地的运动方式》)
学生平板、实验材料、希沃白板课件、ForClass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动物运动形式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北山村小助手选拔
(2min)
设置情景:播放自制的《北山村小助手选拔》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功面试成为村长爷爷的小助手。
观看视频,进入情境中,并且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生动的动画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选拔小助手”为作为串联课堂的逻辑主线。
运动会知识大比拼(5min)
呈现运动会知识大比拼的题目:
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总结学生答案,并提出问题:不同的环境中分别存在哪些运动方式?
课堂活动:学生上台完成配对。
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提出问题: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运动方式只对应一种生活环境,总结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知识大比拼的题目,初步认识动物运动的方式。
尝试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进行匹配。
思考动物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明确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说出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知识点,初步认识动物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水中动物分析——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15min)
1.学生活动:利用平板帮助村长爷爷挑选出水中项目的选手。
2.小组活动:观察鱼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完成选拔表。
3.点评学生的答案,明确流线型以及鳞片和滑液的作用。
4.提出问题:鱼有多少种鳍?
5.课堂活动:找出横线所指的鳍名称,并且思考奇鳍和偶鳍的分类与功能。
6.了解奇鳍和偶鳍的作用并且借助动图认识鳍对于鱼运动的作用——产生动力。
7.提出问题:虾在水中如何运动?
8.总结学生答案并且介绍虾的两种运动方式:游泳以及步行,同时引导学生找一找虾行走的结构以及游泳的结构。
9.呈现虾游泳的动图,帮助学生区分行走足和步行足。
10.提出问题:青蛙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10.明确运动方式为游泳。
11.提出问题:
青蛙参与水中生活的结构是什么?
发达的后肢还有什么作用?
还有哪些具有蹼的动物?
12.呈现青蛙游泳动图,帮助学生加深蹼对于青蛙游泳的作用。同时发现蹼能有效帮助学生游泳。
13.借助草履虫的结构模式图以及动图,认识其运动结构以及运动方向不固定。
14.借助水母的图以及运动动图,认识其运动结构以及运动方式。
15.明确乌贼的两种运动方式,了解参与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器官,并以放大镜帮助学生观察漏斗。
16.呈现火箭运动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喷水喷墨的作用是提供动力。
17.总结适应水中生活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
1.在平板中完成挑选水项目的运动员。
2.观察并思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并且明确流线型、鳞片、滑液的作用。
3.尝试找出各种鳍的名称,并且尝试对其进行分类,思考两种鳍的作用。
4.借助动图了解鳍的作用。
5.认识虾的运动方式,借助动图了解虾两种足的差异。
6.观察青蛙的图片,结合生活经验,了解青蛙的运动器官以及运动方式,并且对比水中和陆地运动方式的差异。
7.通过草履虫的结构图,认识草履虫的运动结构,并且明确纤毛遍布全身,运动方向不固定。
8.观察水母图片以及运动的动图,了解水母主要依靠伞部运动,其运动方式为漂浮和倒退运动。
9.结合旧知识明确乌贼存在两种运动方式,通过图片了解其运动器官。
10.结合火箭的运动图片,对比分析,明确喷水喷墨是为了提供动力。
通过对多种水中动物运动器官以及运动方式 的分析,明确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以游泳为主,为了适应水中环境,动物的运动器官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变化,均有利于产生动力。而且借助学生自己的分析,明确鱼有一系列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征,如流线型,鳞片,滑液等。
陆地动物分析——适应陆地环境的运动方式
(6min)
1.对比分析水环境以及陆地环境,提出问题:陆地生活的动物有什么运动方式?
2.播放《陆地动物动作展示》视频,提出问题:
(1)陆生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2)运动方式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3.总结:运动器官为附肢和肌肉。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完成陆地运动方式以及特点的配对,并提出问题:善于跳跃的动物后肢有什么特点?
5.明确善于跳跃的动物后肢发达。
6.呈现蜗牛运动图,明确其运动器官以及运动方式。
7.呈现龟图,提问:
(1)龟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2)龟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3)为什么龟在陆地运动慢?
明确龟的运动器官是四肢,四肢短小不能撑起身体,爬行速度慢,因此在陆地上爬行,在水中游泳。
总结陆地的运动方式。
观看视频,认识陆地生活动物的运动方式的差异。
明确陆地动物的运动器官为附肢或者肌肉。
完成运动方式与概念的配对。并且明确善于跳跃的动物后肢发达。
观察蜗牛的运动,明确其运动器官为腹足,因此在陆地上爬行。
观察龟的结构,明确四肢短小,与身体不成比例,因此在陆地上爬行,而且爬行速度慢,但是扁平的四肢可以帮助其在海中游泳。
明确陆地的运动方式。
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学生熟知的,因此借助一个微视频,结合文字讲解帮助学生明确不同运动方式的差异,同时结合海龟以及蜗牛两个例子帮助学生巩固爬行的概念。
空中动物分析——适应空中环境的运动方式
(5min)
学生活动:利用平板帮助村长爷爷挑选出善于飞行的动物。
2.提问:为什么鸵鸟和企鹅不能飞行?
3.总结学生答案:明确两者翼退化,身体重。
4.要求学生结合白板的提示,小组合作完成鹰适应于飞行的特征。
5.总结并且明确骨骼中空和直肠短的作用——减轻体重。
6.展示鹰飞行的两种方式的动图,并且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差异,明确滑翔更为省力。
7.呈现蜻蜓和蝙蝠的图片,并且设问其运动方式引发学生对其运动器官的思考,并以放大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其运动器官。
8.总结空中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为飞行。
1.进行小组PK,明确善于飞行动物的种类。
2.思考鸵鸟和企鹅不善于飞行的原因。
3.结合白板的提示进行小组讨论,明确鹰善于飞行的特征。
4.认识鹰各个结构对其飞行的影响,尤其是直肠短以及骨骼中空有利于减轻体重。
5.发现鹰两种运动方式的差异。
6.明确蜻蜓和蝙蝠的运动器官的差异。
飞行是学生熟悉的运动方式,借助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借助企鹅以及鸵鸟不善于飞行的原因帮助学生迁移至鹰善于飞行的原因,结合动图以及图片,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了解两种飞行方式,以及其他飞行动物的运动器官。
运动的意义
(3min)
1.呈现动物运动意义的图片,提出问题:动物运动有什么意义?
2.总结学生答案:
捕捉猎物
逃避敌害
迁移到适宜场所
繁殖后代(解释洄游的含义)
3.总结:对于个体而言,为了生存,对于群体,是为了繁殖后代。
1.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2.了解动物运动对个体以及群体的作用。
学生对于运动的意义缺乏总结以及科学性的表述,为此特地挑选富有代表意义的图片,帮助学生梳理。
小结
(4min)
1.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
2.小组分享:教师将小组合作结果拍照同屏至白板,全部批阅,并陈述不一样的答案。
3.总结:动物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均是适应不同的环境。
4.村长爷爷有话说:肯定学生的表现。
1.小组合作,完成本节课小结图。
2.对比其他组答案,发现自己的问题。
3.了解动物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通过同屏技术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以此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动物运动的方式
1.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水中运动方式:游泳为主
3.陆地运动方式:行走、爬行、奔跑、跳跃等
4.空中运动方式:飞行
5.意义:生存,繁衍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动物运动的方式是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特地创设村长爷爷要招聘小助手的情景,通过村长爷爷的角度呈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教师再生成观点,将课堂交给学生,多倾听,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这节课成功之处。从这节课的不断尝试中,能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抓住闪光点进行反馈,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成长。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收集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以动画、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手段与知识相融合,还将金鱼带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观察过程。除此之外,为了增设课堂的活跃度,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以及ForClass的学生互动,设计了匹配,选词填空,小组PK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但是本节课仍有诸多不足,如素材的融合,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素材多,学生易混乱,按照教材中的处理,将其按照生活环境进行归类,但是在水中运动方式的学习中仍存在素材过多的问题。其次,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问题的表述也有待加强。板书设计没有很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不够精美。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只是教学的第一年,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不断打磨自己,才能站好讲台,站稳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