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PPT课件 (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PPT课件 (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21 15: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慢慢咀嚼馒头,为什么会感觉到有点甜呢?第一课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1:2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提出问题:探究11:21做出假设: 淀粉变成麦芽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都有关。
制定实验计划小组讨论:
我们在口腔中能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吗?如果不能,该如何设计实验?
类比分析:小组讨论:
1、有A.B.C三人共同完成了一项工作,如何确定三人在这项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呢?
类比分析: 2、在这个探究实验中3个因素都具备的是对照组,缺失某个因素的为实验组,思考?一共需要几组实验呢?
结论:可设置4个实验
1)A.B.C.都参与
2)缺A
3)缺B
4)缺C
资料分析: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L,其中99.4%为水,其余为水溶物(唾液淀粉酶:只有在37度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思考:为确保实验的单一变量,我们应该如何设置对照呢?实施计划: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1. 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探究唾液的作用。
2.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3. 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4. 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5. 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提示: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制定并实施计划思考:
各试管分别模拟了口腔的什么作用?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思考制定并实施计划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1.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2.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思考制定并实施计划各加2滴碘液,摇匀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碘液123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混合实验现象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4你看到了什么?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馒头未变蓝馒头变淡蓝馒头变淡蓝馒头碎屑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馒头碎屑中的淀粉没被唾液彻底的消化,淀粉遇碘变淡蓝色。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馒头变蓝没有加入唾液,淀粉不分解,淀粉遇碘变蓝馒头块中的淀粉没被唾液彻底的消化,淀粉遇碘变淡蓝色。讨论 1.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都属于物理消化;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属于化学消化。
联系:牙齿的切碎与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11:21 2.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口腔中唾液里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11:21 结论11:21淀粉口腔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并且唾液起到主要作用。实验拓展:为了让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在平时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