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证明
1.经历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
2.利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并会利用两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3.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欲望.
重点:经历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会利用两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
难点: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会利用两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
一、导入新课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探究新知
探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 cm和4 cm的直角三角形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 000多年前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接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三解形ABC,用刻度尺量斜边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________,________.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由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猜想: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股定理的证明:
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方法一:
分析:(1)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2)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________.
(3)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4)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数学家之手.
方法二:
图① 图②
分析:图①,图②中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________.
右边S=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________.
化简可证.
三、新知归纳
【文字语言】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符号语言】如图,在Rt△ABC中,
∵∠C=90°,BC=a,AC=b,
AB=c,∴a2+b2=c2.
四、典例剖析
例1:求图中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图① 图②
思路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可以求出第三边长,其中a2+b2=c2可变形为a2=c2-b2和b2=c2-a2.
解:图①中,∵∠C=90°,∴AB2=AC2+BC2=122+62=180,则AB==6.
图②中,∵∠C=90°,∴BC2=AB2-AC2=252-72=576,则BC==24.
例2:如图,在△ABC中,∠ACB=90°,AB=13 cm,BC=5 cm,CD⊥AB于D,求:
(1)AC的长;
(2)S△ABC;
(3)CD的长.
思路分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 cm,BC=5 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中,∠ACB=90°,AB=13 cm,BC=5 cm,∴AC==12 cm;
(2)S△ABC=CB·AC=×5×12=30(cm2);
(3)∵S△ABC=AC·BC=CD·AB,∴CD== cm.
例3: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
思路分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
(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9.在Rt△ACD中,CD===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
图① 图②
(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9.在Rt△ACD中,CD===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
∴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
五、反馈训练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随堂演练.
六、课堂小测
1.在△ABC中,若∠C=90°,AB=17,AC=15,则BC的值为( A )
A.8 B.9 C.10 D.11
2.在△ABC中,若∠C=90°,c=39,b?a=12?5,则b,a的长度分别为( A )
A.36,15 B.15,36
C.12,5 D.24,10
3.若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所得的面积分别是36和64,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C )
A.8 B.9 C.10 D.11
4.一个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长为5或.
5.已知,如图,在△ABC中,AB=BC=CA=2 cm,AD是边BC上的高.
求(1)AD的长;(2)△ABC的面积.
解:(1)∵AB=AC,AD是边BC上的高,∴∠ADB=90°,BD=BC,∵BC=2 cm,∴BD=1 cm,∴AD== cm.
(2)S△ABC=BC·AD=×2×=(cm2).
七、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
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
八、布置作业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课后作业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课件23张PPT。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证明撷取百家精妙·荟萃时代品牌 谢谢观赏!
Thanks!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探究最短距离问题.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
2.勾股定理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问题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生1:从题意可以看出,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
生2:在长方形ABCD中,对角线AC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是否能通过.
师生共析:
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
因此AC=≈2.24.
因为AC>木板的宽2.2 m,所以木板可以从门框内通过.
问题2:
师:在八年级上册,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你们能用勾股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
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
先画出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如下:
已知: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AC=A′C′.
求证:△ABC≌△A′B′C′.
证明:在Rt△ABC和Rt△A′B′C′中,∠C=∠C′=90°,根据勾股定理,得BC=,B′C′=.又AB=A′B′,AC=A′C′,∴BC=B′C′, ∴△ABC≌△A′B′C′(SSS).
问题3:
师: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所对应的点吗?
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像长度为,,,…这样的包含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
师:由于要在数轴上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为,,,…,所以只需画出长为,,,…的线段即可,我们不妨先来画出长为,,,…的线段.
生: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为1和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师:长为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呢?
生:设c=,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即a2+b2=13.若a,b为正整数,则13必须分解为两个平方数的和,即13=4+9,a2=4,b2=9,则a=2,b=3,所以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长分别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生:步骤如下:
1.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
2.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一点B,使AB=2.
3.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交于点C,则点C即为表示的点.
三、新知归纳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四、典例剖析
例1:如图,一架2.6 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为2.4 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 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 m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思路分析:组织学生思考讨论:(1)根据生活经验,要求梯子底端B向外移动多少,必须知道哪两个量?(2)梯子移动过程中谁是不变的量,谁是变化的量?要求出梯子的底端B是否也外移0.5 m米,实际就是求BD的长,而BD=OD-OB.
解:可以看出,BD=OD-OB.
∵在Rt△ABO中,∠AOB=90°,
∴OB2=AB2-AO2(勾股定理).
∴OB===1 (m).
∵OC=AO-AC,
∴OC=2.4-0.5=1.9 (m).
∵在Rt△COD中,∠COD=90°,
∴OD2=CD2-CO2(勾股定理).
∴OD===≈1.77 (m).
∴BD=OD-OB≈1.77-1=0.77 (m).
答: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 m时,梯子的底端并不是外移0.5 m,而是外移约0.77 m.
例2:如图所示,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坐车从营地A点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走了100 km到达B点,然后再沿北偏西30°方向走了100 km到达目的地C点,求出A,C两点之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根据所走的方向可判断出△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解.
解:∵AD∥BE,∴∠ABE=∠DAB=60°.∵∠CBF=30°,∴∠ABC=180°-∠ABE-∠CBF=180°-60°-30°=90°.在Rt△ABC中,AB=100 km,BC=100 km,∴AC===200(km),∴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0 km.
例3:如图所示,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a,则a的值是( C )
A.+1 B.-+1
C.-1 D.
思路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斜边长,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点A的坐标.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1和2,∴斜边长为=,∴-1到点A的距离是.那么点A所表示的数为-1.故选C.
例4:如图,长方体的长BE=15 cm,宽AB=10 cm,高AD=20 cm,点M在CH上,且CM=5 cm,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M,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思路分析:将长方体沿CH,HE,BE剪开翻折,使面ABCD和面BEHC在同一个平面内,连接AM;或将长方体沿CH,GD,GH剪开翻折,使面ABCD和面DCHG在同一个平面内,连接AM,或将长方体沿CD,CH,GH剪开翻折,使面ADGF和面CDGH在同一个平面内,连接AM,再分别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比较大小即可求出最短路程.
解:分三种情况比较最短距离:
图① 图②
如图①所示,蚂蚁爬行最短路线为AM,AM==5(cm).
如图②所示,蚂蚁爬行最短路线为AM,AM==25 (cm).
如图③所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AM,AM==5 (cm).
图③
∵5>5>25,
∴第二种短些,此时最短距离为25 cm.
答: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25 cm.
五、反馈训练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随堂演练.
六、课堂小测
1.一个高2米、宽1.5米的长方形门框,需要在其相对的顶点间用一条木条加固,则需木条长为__2.5米__.
2.如图,小明从家走到邮局用了8分钟,然后右转弯用同样的速度走了6分钟到达书店,已知小明家距离邮局640米,那么小明家距离书店__800__米.
3.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则它的直角边的长为__2__,斜边上的高的长为__1__.
4.有一个边长为50 dm的正方形洞口,想用一个圆盖盖住这个洞口,圆的直径至少为 50 dm (结果保留根号).
5.如图,在一棵树的10 m高的D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 m的池塘A处,另一只猴子爬到树顶后直接跃向池塘A处,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试问这棵树有多高?
解:已知BD=10 m,AB=20 m,
设CD=x m,
则根据AB+BD=CD+AC,
可求得AC=(30-x)m,且BC=(10+x)m,
在Rt△ABC中,AC为斜边,
则AC2=AB2+BC2,
即(30-x)2=202+(10+x)2,
解得x=5,
故BC=BD+CD=10+5=15 (m),
答:此树高为15 m.
七、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的作用——它把直角三角形的图形特征转化为边的数量关系.
2.会用勾股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要注意利用方程的思想求有关三角形的边长.
3.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八、布置作业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课后作业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课件28张PPT。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撷取百家精妙·荟萃时代品牌 谢谢观赏!
Thanks!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了解勾股定理的作用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而勾股逆定理的作用是由“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勾股数的概念及互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重点: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难点:1.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2.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一、导入新课
活动探究:
(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1: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
生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与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是如何做的?
二、探究新知
多媒体呈现:据说,古埃及人用右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间距、4个结间距、5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问题1:第4个结处的角是什么角?在其他结点钉木桩,还能得到类似的结果吗?这其中包含了什么数学道理?
让学生用棉线模仿古埃及人,用打结的方法进行试验.
学生经过试验操作,小组交流、探讨,初步归纳发现的结果:如果围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4,5,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边长是2,5,5,那么就不能围成直角三角形)
再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5 cm,6 cm,6.5 cm,它们满足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 cm,7.5 cm,8.5 cm,再试一试.
问题2:根据上面的几个例子,你能提出一个数学命题吗?
学生通过计算、测量、交流后,得出命题:
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教师分析:命题2与上节课所学的命题1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即命题1的题设是命题2的结论;命题1的结论是命题2的题设.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问题3:若原命题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它的逆命题是什么?如果原命题正确,那么逆命题也一定正确吗?为什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教师予以评析.
问题4:从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ABC中,如果a=3 cm,b=4 cm,c=5 cm,三边之间存在a2+b2=c2的关系.△ABC应该是直角三角形,那么我们要如何证明呢?
教师分析:要直接证明某个角是直角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策略,如用我们较为熟悉的三角形全等来证明.
我们可以先画一个△A′B′C′,使∠C′=90°,B′C′=3,A′C′=4,假如△ABC与△A′B′C′完全重合(全等)的话,能不能说明△ABC是直角三角形呢?
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参照教材P32页的证明方法).
学生探究、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
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是正确的,它也是一个定理.我们把这个定理叫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是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一个依据.
一般地,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称这两个定理互为逆定理.
三、新知归纳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两个命题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3.像3,4,5这样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四、典例剖析
例1: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5,b=8,c=17;
(2)a=13,b=14,c=15.
思路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只要看两条较小边长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边长的平方.
解:(1)因为152+82=225+64=289,172=289,
所以152+82=17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因为132+142=169+196=365,152=225,
所以132+142≠152,根据勾股定理,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例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AE=EB,AF=AD.求证:CE⊥EF.
思路分析:根据题设提供的信息,可将需证明垂直关系的两条线段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证明.
证明:连接CF.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BC=CD=DA=4.∵点E为AB中点,AF=AD,∴AE=BE=2,AF=1,DF=3.由勾股定理得EF2=12+22=5,EC2=22+42=20,FC2=42+32=25.∵EF2+EC2=FC2,∴△CFE是直角三角形,且∠FEC=90°,即EF⊥CE.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90°,AB=8,BC=6,CD=24,AD=2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思路分析:连接AC,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AC,再运用勾股定理可证△ACD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可分别求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接AC.∵∠B=90°,∴△ABC为直角三角形,∴AC2=AB2+BC2=82+62=102,∴AC=10.在△ACD中,∵AC2+CD2=100+576=676,AD2=262=676,∴AC2+CD2=AD2,∴△ACD为直角三角形,且∠ACD=90°.∴S四边形ABCD=S△ABC+S△ACD=×6×8+×10×24=144.
例4: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
(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思路分析:求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时,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得原命题的逆命题.
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
(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
(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
(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
五、反馈训练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随堂演练.
六、课堂小测
1.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D )
A.b2=c2-a2
B.a?b?c=3?4?5
C.∠C=∠A-∠B
D.∠A?∠B?∠C=12?13?15
2.在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C )
A.5,6,7 B.1,4,9
C.5,12,13 D.5,11,12
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的平方分别为:32,42,x2,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x2的值是( D )
A.42 B.52
C.7 D.52或7
4.如图,AB⊥CB于B,AD=24,AB=20,BC=15,CD=7,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AB⊥BC,∴∠B=90°,∴AC===25,∵AD2+CD2=242+72=252=AC2,∴△ACD为直角三角形,且∠D=90°,∴S四边形ABCD=S△ABC+S△ACD=×20×15+×7×24=150+84=234.
5.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满足a2+b2+c2+50=6a+8b+10c,判断△ABC的形状.
解:由a2+b2+c2+50=6a+8b+10c,得a2-6a+9+b2-8b+16+c2-10c+25=0.所以(a-3)2+(b-4)2+(c-5)2=0.又因为(a-3)2≥0,(b-4)2≥0,(c-5)2≥0,所以a=3,b=4,c=5.因为32+42=52,即a2+b2=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七、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勾股数.
2.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课后作业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课件26张PPT。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撷取百家精妙·荟萃时代品牌 谢谢观赏!
Thanks! 第2课时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2.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一、导入新课
问题1:小红和小军周日去郊外放风筝,风筝飞得又高又远,他俩很想知道风筝离地面到底有多高,你能帮助他们吗?
问题2:如下图所示是一尊雕塑的底座的正面,李叔叔想要检测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厘米,AB的长是40厘米,BD的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二、探究新知
先由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应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活动,与小组成员充分交流,且能静心听取别人的想法.
(3)能否由此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对于问题1,我们组是这样考虑的:小红拉着风筝站在原地,小军到风筝的正下方也就是说小军的头顶就是风筝.小红放线,使线端到达他所站的位置,然后在线端做一记号,最后收回风筝,量出放出的风筝线的总长度AB,再量出小红和小军所站位置的两点间的距离BC,利用勾股定理便可以求出AC的长度.(如下图所示)
生:对于问题2,我们组是这样考虑的: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接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D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要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们的分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要检测△DAB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DAB=90°,李叔叔只需用卷尺分别量出AB,BD,DA的长度,然后计算AB2+AD2和BD2,看他们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说明AD⊥AB,同理可检测BC是否垂直于AB.
师:很好,对于问题2中的第(2)个小问题,李叔叔已量得AD,AB,BD的长度,根据他量出的长度能说明DA和AB垂直吗?
生:可以,因为AD2+AB2=302+402=2 500,而BD2=2 500,所以AD2+AB2=BD2.可得AD与AB垂直.
师:小明带的刻度尺长度只有20厘米,他有办法检验AD与AB边的垂直吗?
生:可以利用分段相加的方法量出AD,AB,BD的长度.
生:这样做误差太大,可以AB,AD上各量一段较小的长度.例如在AB边上量一小段AE=8 cm,在AD边上量一小段AF=6 cm,而AE2+AF2=82+62=64+36=100=102,这时只要量一下EF是否等于10 cm即可.
如果EF=10 cm,EF2=100,则有AE2+AF2=EF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EF是直角三角形,∠EAF=90°,即∠DAB=90°,所以AD⊥AB;如果EF≠10 cm,则EF2≠100,所以AE2+AF2≠EF2,△AEF不是直角三角形,即AD不垂直于AB.
三、新知归纳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找出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3.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四、典例剖析
例1:如图,某港口P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 n mile,“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 n mile.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分别位于点Q,R处,且相距30 n mile.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思路分析:在图中可以看到,由于“远航”号的航向已知,如果求出两艘轮船的航向所成的角,就能知道“海天”号的航向了.
解:根据题意,PQ=16×1.5=24,PR=12×1.5=18,QR=30.
因为242+182=302,即PQ2+PR2=QR2,所以∠QPR=90°.
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1=45°.因此∠2=45°,即“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
例2:如图,南北向MN为我国领海线,即MN以西为我国领海,以东为公海,上午9时50分,我国反走私A艇发现正东方有一走私艇以13海里/时的速度偷偷向我领海开来,便立即通知正在MN线上巡逻的我国反走私艇B密切注意.反走私艇A和走私艇C的距离是13海里,A,B两艇的距离是5海里;反走私艇B测得距离C艇12海里,若走私艇C的速度不变,最早会在什么时候进入我国领海?
思路分析:已知走私艇的速度,求出走私艇所走的路程即可得出走私艇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走私艇何时能进入我国领海.解题的关键是得出走私艇所走的路程,设MN与AC相交于E,根据题意,CE即为走私艇所走的路程.由题意可知,△BEC和△ABC均为直角三角形,可分别解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
解:设MN与AC相交于E,则∠BEC=90°.∵AB2+BC2=52+122=132=AC2,∴△ABC为直角三角形,且∠ABC=90°.∵MN⊥CE,∴走私艇C进入我国领海的最短距离是CE.由S△ABC=AB·BC=AC·BE,得BE= 海里.由CE2+BE2=122,得CE=海里,∴÷13=≈0.85(小时)=51(分钟),9时50分+51分=10时41分.
答:走私艇C最早在10时41分进入我国领海.
例3:如图,已知点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PA=3,PB=4,PC=5,求∠APB的度数.
思路分析: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BEA,连接EP,判断△APE为直角三角形,且∠APE=90°,即可得到∠APB的度数.
解:∵△ABC为等边三角形,∴BA=BC.可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BEA,如图,连接EP,∴BE=BP=4,AE=PC=5,∠PBE=60°,∴△BPE为等边三角形,∴PE=PB=4,∠BPE=60°.在△APE中,AE=5,AP=3,PE=4,∴AE2=PE2+PA2,∴△APE为直角三角形,且∠APE=90°,∴∠APB=90°+60°=150°.
五、反馈训练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随堂演练.
六、课堂小测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15,BC=12,CD=16,AD=25,且∠C=9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 A )
A.246 B.296
C.592 D.以上都不对
2.甲乙两艘客轮同时离开港口,航行的速度都是每分钟40 m,甲客轮用15分钟到达点A,乙客轮用20分钟到达点B,若A,B两点的直线距离为1 000 m,甲客轮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航行,则乙客轮的航行方向可能是( A )
A.南偏东60° B.南偏西60°
C.北偏西30° D.南偏西30°
3.由坐标平面内的三点A(-2,-1),B(-1,-4),C(5,-2)构成的三角形是__直角__三角形.
4.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 m后,又走了60 m,再走100 m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 m后,又走60 m的方向是__正南或正北__.
5.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域,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即从相距13海里的A,B两个基地前去拦截,6分钟后同时到达C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120海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50海里,航向为北偏西40°,求甲巡逻艇的航向.
解:由题意可知:AC=120×6×=12,BC=50×6×=5,又∵AB=13,122+52=132,∴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CBA=50°,∴∠CAB=40°,∴甲巡逻艇航向为北偏东50°.
七、课堂小结
1.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角的度数.
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线段的长.
3.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布置作业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课后作业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课件24张PPT。第2课时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综合应用撷取百家精妙·荟萃时代品牌 谢谢观赏!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