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考2020.难点直击】科学二轮复习 (生物) 植物的新陈代谢探究
一、光合作用
1.科研人员利用红外测量仪可以灵敏地测量一个密闭的小室中的CO2浓度。现进行如下实验:在密闭但可透光的两相同小室中分别放置叶面积都是10cm2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小室的容积均为1升,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测量CO2的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于下表:(CO2的浓度单位:毫克/升)
记录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A种植物叶片 150 113 83 58 50 48 48 48 48 48
B种植物叶片 150 110 75 50 35 18 8 8 8 8
根据表中记录到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可以看出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原因是________。
(2)从记录的结果看,当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了,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其原因是________。
(3)如果将大小、长势相似的A种植物和B种植物培养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进行实验,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生长较良好的是________种植物。(填A或B)
(4)假定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是葡萄糖,经测定:在光照下密闭容器内CO2的质量每减少44克,植物体内葡萄糖净增加30克,则实验中的B种植物叶片在25分内净增加的葡萄糖的质量为________毫克。
2.某科学拓展课小组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水溶液呈弱碱性)和BTB(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由蓝变绿再变黄)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Y 浅蓝色 蓝色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它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________引起的。 ?
(2)表中2号试管的溶液的颜色X应该为黄色,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3)小组同学根据50min后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判断在其所处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你认为他们观察到的颜色Y应该为________。
3.科研人员为研究氧气浓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测定了烟草叶片在25 ℃时,不同氧气浓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以CO2的吸收速率为指标),部分数据如下,请分析回答:
氧气浓度 2% 20%
CO2的吸收速率[毫克/(时·厘米2)] 23 9
(1)O2浓度由2%增大为20%时,烟草叶片吸收CO2的速率大幅下降,推测这种变化与________增强有关,还可能与________的变化有关。
(2)为了探究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上述数据基础上,还需测定黑暗条件下对应的呼吸速率。设在25 ℃,氧气浓度为2%时,呼吸速率为X[毫克/(时·厘米2)],氧气浓度为20%时,呼吸速率为Y[毫克/(时·厘米2)]。①如果23+X=9+Y,说明________。
②如果23+X>9+Y,说明________。
4.把等量的天竺葵和紫罗兰的新鲜叶片放在无色透明的封闭容器中,并将它们置于不同颜色的光照条件下(其他条件均适宜并相同)。经过 8 小时后,测量容器中氧气的增加量, 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氧气的增加(mL)
1 天竺葵 红 120
2 天竺葵 绿 15
3 紫罗兰 红 80
4 紫罗兰 绿 10
据表回答:
(1)该实验通过测定________ , 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写 2 条)
(3)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条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________。
5.课外科学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四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绘制成甲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数据可知: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________mg。
(2)图乙是29℃时该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________。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________方(填“上”或“下”)。
6.下面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关于光合作用的著名实验模式图,请回答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甲、乙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亡,原因是玻璃罩中缺少________。
(2)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丙)。他发现植物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正常生活,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图丁),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生活,说明绿色植物在进行________时能产生________。
(3)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________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4)根据研究我们还知道,燃料燃烧、生物呼吸产生的气体如果过多易引起地球的温室效应,会给生物圈中的生物带来生存危机,你认为治理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 ________。
二、呼吸作用
7.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绿色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呼吸方式有所不同。如图表示黑暗中某植物的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 O2 吸收量和 CO2 释放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氧浓度在 10%以下(即 P 点之前),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作出该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该器官的释放CO2 与吸收O2 两条曲线在 P 点相交后重合为一条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
(3)由此可见,保存水果、蔬菜应 ?????????
A.?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 10%以上;??????????B.?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 5%左右;
C.?不让空气流通,抑制有氧呼吸;?????????????????????????D.?保持通风良好,抑制无氧呼吸;
8.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________。
(2)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4中的________(填字母)进出植物体的。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________。
9.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
???????????? ?? ????甲 ????????????? 乙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________。
(2)如图乙,把几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________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
10.小丹在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后,对“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的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步骤如下:
①两个广口瓶编号甲、乙,向甲中放入萌发的种子,乙中放入? ▲? 的种子,将注射器活塞推至底部,注射器与广口瓶连接并将装置密封好。
②以上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4h。
③两个规格相同的烧杯,放置??? ▲??? 澄清石灰水。
④? ???▲??? 。
⑤将注射器中剩余气体通入另外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瓶(20mL)中,将点燃的竹签分别放入这两个小瓶中,观察竹签燃烧情况后,立即将竹签取出。
⑴完善步骤①中的空格________。
⑵完善步骤②中的空格________。
⑶为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请完善步骤④________。
⑷根据步骤⑤可得出结论________。
⑸请根据实验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11.蓝莓果实有极强的药用价值及营养保健功能,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________,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________。
12.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图,请回答其中的相关问题。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2)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________。
(4)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
13.某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后,想对“研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进行改进,重点研究植物呼吸作用中物质和能量转化的特点,于是与同桌小明一起设计了以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设计,回答相应问题。
实验步骤: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将萌发的种子放在甲装置中,煮熟的种子放在乙装置中,记录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将装置放在暗处几小时。
c.在两试管中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将装置上的导管插入石灰水中,在分液漏斗中注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d.观察甲、乙两装置的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e.分别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然后打开止水夹,观察两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
f.实验完毕后,整理器材。
(1)请你预测甲、乙装置中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________。
(2)e步骤中的“分别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然后打开止水夹”,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时,若在d步骤后,打开瓶塞,立刻将点燃的火柴分别放入甲、乙装置中,观察到甲装置中火柴立刻熄灭,乙装置中火柴继续燃烧,这说明________。
三、蒸腾作用
14.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________。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________。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15.(2018?杭州)课本上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因素的实验,如图所示.
(1)为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该实验装置放在 ????的环境中为佳.
A.?高温干燥???????????????????????????B.?高温潮湿???????????????????????????C.?低温干燥???????????????????????????D.?低温潮湿
(2)在水槽的水银面上有一层水,水起的作用是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现象,还受植物其他生理活动的影响.你认为植物还有什么生理活动也可能导致出现水银柱上升?________.如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________.
(4)如果实验中玻璃管足够长,则影响水银柱最终能上升的高度,除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外,还主要与外界环境中什么因素有关?________.
16.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________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部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队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17.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同时还会不断地向外散失水分,水分的散失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刚同学想:叶片面积会影响植物散失水分吗?针对这一疑问,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一株生长健壮的樟树上选取两段枝叶相似的枝条,A 枝条保留全部叶片,B 枝条去掉大部分叶片。
②用量筒量取 500 毫升清水,分别注入编号为甲、乙的两个锥形瓶里。
③把 A、B 枝条分别插入甲、乙锥形瓶里,并用脱脂棉塞紧瓶口。
④将两个实验装置至于相同光照下照射相同的一段时间。
⑤取出锥形瓶中的脱脂棉和枝条,用量筒分别测量两个锥形瓶中剩余的清水量:甲 325毫升,乙 490 毫升。
(1)实验步骤③中,用脱脂棉塞紧瓶口的目的是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小刚能得出结论: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果更具普遍性,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
18.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A B C A B C
锥形瓶中的水 a a a a1 a2 a
硅胶胶片 m m1 m2 m
①取长势及叶片数量相同的3条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阻止植物与外界之间的H2O、O2、CO2等气体的交换),A枝条不作处理。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片的质量。
(1)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________的关系。
(2)小明通过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若要证明植物A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则________×100%=99%。(用表格中字母表示)
(3)此实验在控制无关变量上还存在缺陷,请写出一条没有控制相同的无关变量。________
19.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选填一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________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________作用。
20.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________(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上述(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________ ,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________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是通过茎的 ________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________作用,释放出________(气体)。
答案解析部分
一、光合作用
1.【答案】 (1)CO2被叶片光合作用吸收 或光合作用速率比呼吸作用速率大
(2)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3)B(4)90
2.【答案】 (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2)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溶液中CO2浓度高于3号试管(3)浅绿色
3.【答案】(1)呼吸作用;光合作用(2)氧气浓度增加不影响光合作用;氧气浓度增加抑制光合作用
4.【答案】(1)8小时内容器中氧气的培加量(mL)
(2)8小时内,繁罗兰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F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天竺葵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红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繁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多;8小时内,绿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紫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
(3)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叶的幼嫩程度等
5.【答案】 (1)7(2)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3)上
6.【答案】(1)氧气(2)光合作用;氧气(3)二氧化碳(4)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二、呼吸作用
7.【答案】(1)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多于氧气的吸收量(2)有氧呼吸(3)B
8.【答案】 (1)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俯视图(2)A(3)减慢
9.【答案】 (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10.【答案】 死亡;等量;用注射器抽取广口瓶内气体,注入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里,观察现象;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有机物+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11.【答案】 (1)温度(2)增大(3)用敞口的烧杯做实验(未用密闭的容器做实验)
12.【答案】 (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2)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
(3)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和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或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
(4)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
13.【答案】 (1)甲升高、乙不变(2)将广口瓶中的气体压入试管(3)种子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
三、蒸腾作用
14.【答案】 (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3)髓(4)汽化(或蒸发)
15.【答案】 (1)A(2)防止水银蒸发,造成污染(3)光合作用;黑暗(4)大气压
16.【答案】 (1)一
(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17.【答案】 (1)避免水分蒸发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快
(3)换不同种类的植物枝条重复上述实验
18.【答案】(1)气孔数量(2)
(3)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植物生命活动强度)
19.【答案】(1)运输水分和无机盐(2)D(3)乙;蒸腾
20.【答案】(1)氧气(2)光合;对照试验;光(3)蒸腾;木质部(4)呼吸;二氧化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