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朵芬芳的花
——汉族民歌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 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三单元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歌曲、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能简述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
2)能与同学合作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3)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归纳、总结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并能随乐演唱其中的一两首歌曲。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民歌的定义及分类
2)师生合作环节的引导和组织
3)了解信天游与花儿的特点
3、设计思路:
虽然说我们学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但是由于高一新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学生,他们在初中三年基本上是没有音乐课的,而在城镇里的初级中学,虽然说有开设音乐课,但都不正规,没有系统的学习音乐课,所以我尽可能的将知识点简单化,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选用了《音乐与民族》中的第一节内容中国民歌的汉族民歌,作为人口众多,分布区域极其广泛的汉族民歌来说,其歌曲数量、种类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初步了解汉族民歌,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体裁分类上,让学生感受汉族民歌丰富多彩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愉悦 --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
教师演唱一首耒阳民歌《农民真大胆》
提问:刚才老师所演唱的歌曲,是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 歌词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耒阳方言;歌词内容主要讲的是农民起义暴动。
师总结:这是一首土生土长的耒阳歌曲,其实在我们国家各个地区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地方色彩浓郁的歌曲,我们把它们叫做“民歌”
课件展示:中国民歌————汉族民歌
3、新课
1)民歌的定义及起源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起源: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2)民歌的分类
按题材内容: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按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按题材形式: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3)劳动号子:
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矿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号子有以下5种:①搬运号子(包括装卸、挑抬、推车号子等);②工程号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采石等);③农事号子(包括车水、打粮号子等);④船渔号子(包括行水、打鱼、船务号子等);⑤作坊号子(包括打蓝、盐工、榨油、制麻等)。
①欣赏三首劳动号子歌曲片段《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车水号子》
②提问:根据你欣赏的歌曲,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演唱形式、作用、场合、音乐特点)
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类别 场合 作用 音乐特点 演唱形式
劳动号子 劳 动 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节奏固定、与劳动强度有关,铿锵有力、旋律性不强 一领众和
④互动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船工号子,下面与老师一起来尝试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4)山歌
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或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歌曲。
山歌又分为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两大类,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几个歌种之中。主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内蒙西部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称之:江浙山歌,用吴语方言,称之为“吴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
①欣赏三首山歌片段《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龙船调》
②提问:根据你欣赏的歌曲,总结山歌的特点?(演唱形式、作用、场合、音乐特点)
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类别 场合 作用 音乐特点 演唱形式
山歌 山上田间牧场 抒发情感 感情抒发的直畅性;编唱形式的自由性;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声调高亢嘹亮 独唱、对唱、领唱
④课堂延伸:信天游与花儿
《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完全欣赏,讨论并总结信天游与花儿的音乐特点。
5)小调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称为“里巷之曲”
①欣赏三首《茉莉花》(东北、河北、江苏)片段,感受不同地域音乐风格色彩及旋律特点。
②随乐分组哼唱《茉莉花》(江苏民歌)
③提问:根据你欣赏的歌曲,总结小调的特点?(演唱形式、作用、场合、音乐特点)
类别 场合 作用 音乐特点 演唱形式
小调 街头、小巷 娱乐消遣 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 表演唱、独唱
4、课堂小结
类别 场合 作用 音乐特点 演唱形式
劳动号子 劳 动 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节奏固定、与劳动强度有关,铿锵有力、旋律性不强 一领众和
山歌 山上田间牧场 抒发情感 感情抒发的直畅性;编唱形式的自由性;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声调高亢嘹亮 独唱、对唱、领唱
小调 街头、小巷 娱乐消遣 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 表演唱、独唱
5、探索与互动
1)听音乐,分辨歌曲体裁类别(连线)
a、《沂蒙山小调》 山歌
b、《太阳出来喜洋洋》 劳动号子
c、《澧水船夫号子》 小调
2)课后搜集民歌,学会一两首,下节课举行民歌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