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研类型
授课(备)教师 科 目 生物
授课(备)时间 年 级 七年级下
教学任务分析:
三 维 目 标 知识技能 1.了解人在生物界的地位和特征.2.了解从原始灵长类到猿和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3、理解文化发展与人类进化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过程方法 1、投影图片和播放影片,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
情感态度 1、通过比较人类与类人猿存在的亲缘关系和从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等方面的事实,让学生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类起源观点.2、通过介绍我们人类同属于智人种,让学生知道不同种族的人是同一个大家庭的人,不能有种族歧视和隔离,地球上人人平等。3、通过我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 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2.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 文化发展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教材分析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和“从猿到人的进化”两部分组成。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突出,性情里具有一定的童真童趣,因而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部分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是极为有利的。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能够更加方便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课程引入: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童 学生活动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进行新课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借助相关图片及文字,进行自主探究,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 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借助资料,共同分析、感悟、提升。【链接资料】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3.我们对森林古猿的一支转变成人类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对此是否有什么证据呢?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展示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意识到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初期都是一样的。
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发现: 借助P4的资料分析和相关文字,解决以下问题:(1)就“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1.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新的疑惑。 2.通过观察分析,说出“露西”少女的运动方式。3.观察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得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4. 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通过分析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推理能力
小结: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强调:语言交流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从弱者变成了强者,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可以影响生物圈的面貌。
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