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8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8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21 16: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蕲春县实验小学 余振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60~62页。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教学难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学具(4根小棒或8根小棒),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出分数:
课件出示:。同学们还认识它吗?它是一个什么数?(分数)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来研究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2、回顾旧知: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 请同学们结合题纸上的内容回忆一下,在三年级学习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得到的?(大屏幕出示:一张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帮助学生回忆)
学生展开想象说是怎样来的。
教师小结:一张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实际上就是一个物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
除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可以得到它的以外,一些物体能不能平均分也能得到它们的呢?想不想亲自动手,创造出一个和以前截然不同的呢?
二、探索交流,建构概念
(一)、活动一:(明确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1、动手操作: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小棒(有4根的,也有8根的),两人为一个小组,动手分一分,看看能不能得到它的。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各小组情况。
2、汇报交流: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这明明是1根小棒吗?能用表示吗?这明明是2根小棒吗?能用表示吗?通过让学生辩论交流,明确:是把4根小棒、8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课件演示)
如果老师给你的这些小棒有20根,你能不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你能不能表示出它的?这些小棒有100根呢?其实不管这些小棒有多少根,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和交流,我们发现: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可以得到它的,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它的。板书: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那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的意义吗?一个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都是一个物体,4根小棒,8根小棒是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它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它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自然数1和单位“1”的区别。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单位1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6、那的意义就可以说成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活动二:(深化整体1)
1、动手操作:题纸上有12个☆,我们可不可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把12个☆看作一个整体,动手分一分,看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各小组情况。
2、汇报交流:
可以得到、、、、、、、……、、……,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能像那样说你创造的分数的意义吗?的意义是?谁来说?呢?呢?
2、谁能来总结一下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提问: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知道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吗?课件展示。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1、自我检测:做一做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两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2、快速抢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3、仔细推敲: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呢?
4、猜一猜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平均分 若干份 一份、几份
许多物体组成的
一个整体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蕲春县实验小学 余振华
一、 说教材
1、内容分析:《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为以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归纳,让学生参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概念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教师让学生经历概念发展的全过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这样才会真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步步体验,一步步发现,在操作、交流中突破由一个物体到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也可以创造一些分数这难点,结合对单位“1”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设计思路
(一) 谈话导入,唤醒旧知
通过一个分数1/4,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引入分数的产生,为新知和旧知的衔接打好基础,带着学生走进分数世界。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教学中,遵循学生有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首先,让学生参与平均分一张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的过程,得出一个物体的1/4,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接着,找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口,然后设问: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能平均分吗?你也能得到它的1/4吗?你是怎样得到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深化感知分数的意义,然后引出什么是单位”1”,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单位”1”,理解单位“1”,结合对单位“1”的理解和找分数的过程,进一步动手操作自己创造分数,建立分数意义的表象,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学生的体验和感知中得到理性的升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巧设练习,深化新知
练习的设计有浅入深,分为基础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不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蕲春县实验小学 余振华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在题纸上分一张饼、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等一个物体的1/4,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去平均分,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分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再次小组合作得出4根小棒、8根小棒等一些物体的1/4,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说和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如:小组活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以至于设计的精彩练习没有时间进行;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取而代之。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 )

( )

( )

( )



( )

( )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