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2 08: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任课教师:XXX
目 录
人物简介
原文思考
情节分析
语句赏析
第一章
人物背景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简介



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刘和珍简介



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

背景
--点击上边即可播放--
第二章
原文阅读思考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01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主要记刘和珍的?记了她哪些活动?
02
三、四、五部分
生活艰难中,定进步期刊,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
反抗一有羽翼的校长;
听鲁迅先生授课;
虑及母校前途;
向执政府请愿;为请愿而死。

由此看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03
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文章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
04

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
叙述事件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神态细节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生活事件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黯然至于泣下
工作细节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蔼的
牺牲就义

鲁迅先生在描写刘和珍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05

“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知识回顾
1.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2.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反抗”;???强烈的斗争精神
3.“微笑”、“温和”;??????????????温和善良
4.“黯然”、“泣下”????????????????卓识远见??
5.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欣然”爱国热忱???
??????????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是不是全用来记刘和珍?除了三四五小节描写刘和珍以外,其他部分写了什么?
06

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
叙述事件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神态细节
第三章
文章情节分析

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第一部分 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这句话?
提示性语句: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

鲁迅的笔还触涉及哪些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1)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庸人;
(2)对刘和珍、革命青年等是沉痛悼念、奉献尊敬高度赞扬?;对反动者和流言家是愤恨控诉;对庸人的是痛心;

第三部分?①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不赞成徒手请愿。
?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
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第三部分?②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第三部分?③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有哪些??
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
让庸人看到希望;
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第四章
经典语句赏析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可以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可以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01

直面--面对的意思;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幸福者--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体会情感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02

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体会情感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03

“中国人”泛指中国人。

“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体会情感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04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

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体会情感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05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
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体会情感

课程整体回顾

写作缘由(1,2):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

回忆追述(3,4,5):追述刘和珍;详写遇难过程。

教训意义(6,7):劝诫徒手情愿;激励奋然前进。
思路回顾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2.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要求:人物特征鲜明,句式变化多端,词汇五彩缤纷,修辞手法典型。字数100字左右。
谢谢大家

任课教师: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