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诗歌—文学之母 语言的钻石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朱光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阴下长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咏
蛙
临别口占一绝
课文学习重点
①领略毛泽东诗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豪放不羁、挥洒自如的风格。了解作品融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于一体的创作方法。
②学习革命者以天下为已任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③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和想像是诗歌的生命。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关于词的常识
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的题目。
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写景,由景生情。下阕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毛泽东(1893-1976)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哲人和诗人。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不仅大量阅读古典诗词,而且身体力行创造了大量诗词。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一代伟人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 ——毛泽东的父母
背景材料 ——毛泽东的妻子
背景材料 ——毛泽东的儿女们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舸 ( )
寥廓( )
峥嵘( )
遒 ( )
遏 ( )
gě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qiú
è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地枫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谁才是你的主人呢?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内容探讨
内容探讨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起句
铺叙
煞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写
景
人物、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前三句)
湘江秋景图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静景
(色)
动景
远景
近景
红染碧争击翔
仰视
俯视
内容探讨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侯,大家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内容探讨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起句
铺叙
煞尾
内容探讨
抒
情
百侣曾游
忆往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
曾记否
中流击水
设问结尾,回答“ 谁主沉浮”:投身革命,急流勇进,担负大任。
内容探讨
内容探讨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联想丰富
风
格
豪放派词风 大开大阖 一气呵成
既有壮采的奇观 ,又富深广的内涵
豪语而以蕴藉出之,不是粗率,而是妩媚
骤驰而间以顿挫摇曳,错综有力与美的融合
豪放与妩媚的结合,
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上阕记游写景,下阕回忆抒情
手法风格
审美感知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
心 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词的知识练习
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
第二课时
探究研讨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柳宗元《江雪》
“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上阕:
写景提出 谁主沉浮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
抒情回答慷慨激昂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自信人生两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全词小结
下一页
上阕:写景 提出 谁主沉浮
远眺 远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观 近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 高景-鹰击长空
俯瞰 低景 鱼翔浅底
下阕:抒情 回答 慷慨激昂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立、看、怅、问、携、忆、记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 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探究研讨(1)
3、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4、 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
下片侧重于追忆往事。
开国大典
看
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远眺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高景
低景
静景
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5、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6、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
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探究研讨(2)
3、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4、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曾记否”唤起回忆,鼓舞斗志。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浪遏飞舟”借回忆当时游泳的情况,表现“同学少年”的急流勇进的斗争精神和无比强大的革命力量。
6、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气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四幅图画: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探究研讨(3)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群山)
(江中)
(江中)
(群山)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战斗风貌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①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探究研讨(4)
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鱼翔浅底的联想
我还想起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像是在空中飞翔。
(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探究研讨(5)
探究研讨(6)
在多数古典的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然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探究研讨(7)
这首诗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手法,即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这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的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由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探究研讨(8)
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 嶂之态,“遍”字绘出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 情态。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探讨研习小结
课后练习
赏析: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体会思想感情和抒情方式
诗言志,毛泽东同志独立寒秋,是在抒发“悲秋”之感吗?显然不是,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就这首词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探究拓展
(1)借景抒情
感受意境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通过诵读和想象,同学们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红叶、绿水、鸟飞、鱼游,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美丽,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写作顺序和角度: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诗人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突出景物的特征?
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层、百)、范围(遍、尽、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诗人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感受秋景
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涌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2)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表面上是问谁是自然界的主宰,实际上是问什么呢?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谁来掌握国家的领导权。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3)怀人忆事抒情
“携”、“忆”、“记”怀人忆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往昔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