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10 17:54:00

文档简介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教学目标 1、 能认真听赏析与古诗词和近现代诗词相关的歌曲,并通过朗诵、分析、学唱、体会等环节,感受音乐与诗歌之间的交融,感受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色。2、 通过赏析和音乐活动使学生对以诗歌作为创作依据的声乐作品有所了解,进而加深对诗歌和音乐相交融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审美价值的理解。并结合作品表现的历史背景与事件,体验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内容 1、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2、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教学重点 中外古代和近现代作品欣赏
教学难点 1、对诗词韵味与歌曲意境之间联系的把握2、 对音乐与诗歌之间相互交融的基础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设疑导入法、兴趣导入法、对比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钢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构想
作品赏析 古代作品赏析 1、导入2、《阳关三叠》赏析(浏览欣赏) 1、请欣赏文字后回答:是诗还是歌?(播放《阳关三叠》诗歌幻灯)学生自由回答(答案不一),老师暂不肯定答案。2.我们将诗歌配上音乐来欣赏一次(播放音乐课件)、赏析作品。学生再次回答,老师结论:是诗更是歌。3.导入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学习。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揭示了了人类早期的混生性文化现象中,言语与歌唱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诗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以及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能最直接的表现和激发情感,能在声音的运动中直接的表现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种种情感,音乐的情感启发,可以使欣赏者积极的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学生自由回答。2、听赏音乐片段。3、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以古诗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
《虞美人》赏析(重点欣赏.) 1、展示诗歌《虞美人》(播放幻灯),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每句末压韵的关键字,领悟韵律美。2、作者介绍: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继位,史称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3、欣赏歌曲《几多愁》。(播放“作品赏析”幻灯)4、作品赏析: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滋味?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已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播放幻灯) 1、学生齐朗诵。2、体验诗歌的韵律感,把握诗歌的凄楚情绪。3、欣赏歌曲《几多愁》。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验诗歌的意境美。感受音乐与诗歌交融的魅力。
近现代作品赏析 重点欣赏 导入“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学习:一首优秀的歌词必然是一首好的诗歌。请一学生朗诵《我爱你,中国》第一段。1、《我爱你,中国》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①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②音乐家介绍:郑秋枫(1931——)。(幻灯) 1、请一学生朗诵第一段歌词。2、体验其中炽热的爱国情感。3、赏析作品。 拓宽学生知识面,结合近现代歌曲作品,深切感受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
浏览欣赏 2、《马赛曲》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①鉴赏提示。(播放幻灯)②相关链接。(播放幻灯)3、《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①鉴赏提示。(播放幻灯)②音乐家介绍:谷建芬(1935——)。(播放幻灯)互动地带:这首歌中约定二十年以后我们再相会,二十年已经过去了 ,这些年轻的朋友相会了吗?作曲家谷建芬又写了一首歌曲,你能说出歌名吗(《二十年后再相会》)?课后请找来听唱体验。4、《菩提树》听赏与体验。(播放幻灯)①鉴赏提示。(播放幻灯)②音乐家介绍:舒伯特(1797——1828)。(播放幻灯) 1、听赏《马赛曲》体验强烈的爱国热情。2、随乐哼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体会年轻人充满自信、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3、听赏《菩提树》,体验流浪、凄凉之苦。
音乐的体裁——声乐体裁 通过以上作品欣赏,总结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特点: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固定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社会发展产生了多种样式——声乐体裁。(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所学的体裁形式)1、群众歌曲(播放幻灯) 群众歌曲的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人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人们往往在游行和各种集会上演唱群众歌曲,起宣传鼓舞作用。群众歌曲的曲调以雄壮豪迈的居多,音域不太宽广,结构亦不复杂,歌词一般通俗简练,易于上口。群众歌曲绝大多数是创作歌曲,也有根据民歌填词的。群众歌曲又可按题材内容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演唱形式一般为齐唱或轮唱,亦有用合唱形式的,有无伴奏均可。 群众歌曲的产生和发展,与近现代的革命斗争有密切关系,如法国的《马赛曲》,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2、艺术歌曲(播放幻灯)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有时很难截然划分。一般说来,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几段歌词用同一旋律,或略作变化,结构上往往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艺术歌曲多是通谱歌曲,即每段歌词均用不同的音乐,但也并非绝对如此。群众歌曲的音乐往往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因而有时可以另填歌词;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很难予以分解。这两类歌曲的名称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国家内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群众歌曲的概念有所扩大,已不限于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题材。近年来的群众歌曲,尤其是学生歌曲,与通俗歌曲很难区分。活动与探究(播放幻灯)唱一唱《和未来有约》,你认为它属于哪种声乐体裁,请你说出你的理由。(通俗、群众、创作歌曲等) 1、学生可以按演唱形式、题材、社会功能分类。2、思考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区别。 让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直接凝聚在歌曲这一固定样式上,使学生对声乐体裁有所了解。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共生性等) 通过学习,再次回到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讨论总结:结合本课欣赏内容来理解诗歌的美和音乐的美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和诗歌的交融性: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谐的韵律感、抑扬顿挫的线条感。由于节奏是诗歌的力量所在,使其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强烈的情感表达是二者结合的共性所在。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使诗歌所表达的形象更为绚丽多彩。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既说明了音乐与诗歌具有强烈的交融性,也说明了音乐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在诗歌深厚的底蕴中更加淋漓尽致,更加尽善尽美,在艺术的综合表现上更加满足了人们的多角度审美需求。 积极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 经过作品欣赏后,让学生结合欣赏体会,总结出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
互动环节:表现与创造 根据你所掌握的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朗诵与歌唱的艺术魅力,体验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优美意境。1、学生朗诵《送别》(背景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2、学生齐唱《送别》(钢琴伴奏) 1、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2、学生随钢琴齐唱,体验非凡的意境之美。 再一次将音乐与诗歌结合在一起,通过互动,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
课堂小结拓展与探究 通过作品赏析与演唱,我们了解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并基本掌握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体裁分类,深切地感受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情感表达魅力。课后请同学们思考: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的多元文化关系。(结束语)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教学后记 1、本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开阔,既学习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也具体到了声乐体裁的学习——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既让学生体验欣赏了中外古代作品,也体验欣赏了近现代作品,并从作品欣赏与分析中掌握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知识。2、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音乐欣赏、探究、实践能力。3、本堂课不足之处是:教学内容较多,极少部分学生难消化;涉及音像资料多,老师取舍过于灵活;如果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可能课堂时间难把握。 (共21张PPT)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揭示了了人类早期的混生性文化现象中,言语与歌唱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诗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以及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能最直接的表现和激发情感,能在声音的运动中直接的表现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种种情感,音乐的情感启发,可以使欣赏者积极的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继位,史称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
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滋味?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中国(一)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二)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啊,啊,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鉴赏提示
《我爱你,中国》作于1980年。歌曲分三个部分。开始是一个带引子性质的乐段,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跌宕,把人们引入百灵鸟俯瞰中国大地、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第二部分节奏较平稳,旋律委婉、深沉而又含蓄,展示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使“我爱你,中国”的主题不断深化。第三部分旋律富于动力,末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在高音区结束,瀑泻出海外儿女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感。
郑秋枫(1931——)作曲家。毕业于中南军区艺术学院音乐系,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从1959年参加舞剧《五朵红云》的音乐创作开始,陆续写作了许多部队战士和人民群众喜爱的歌曲。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拖拉机开进苗山寨》、《我爱梅园梅》和《我爱你,中国》等。
音乐家介绍
《马赛曲》诞生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作与1792年4月,原名《莱茵军战歌》。同年夏天,马赛市救国义勇军唱着这支歌挺进巴黎,因此改称《马赛曲》。它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并对以后的历次欧洲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1795(1870)年正式定为法兰西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分主歌和副歌两部分。歌曲以军号的基本音调为核心,铿锵的附点节奏,使歌曲充满了战斗精神。全曲的调性布局为G大调——g小调——G大调,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一个特点。
鉴赏提示
相关链接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92年普、奥组织联军对法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在大敌压境的紧急关头,位于战争前沿的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长底特利希满怀爱过激情,号召人们为军队写战歌。诗人兼作曲家、莱茵营的工兵中尉鲁日·德·里尔(1760——1838)当即回家写了一首歌,题名为《莱茵军战歌》。在第二天的晚会上,底特利希市长亲自演唱了这首歌,它很快就在共和军中传唱开来。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作于1980年夏。歌曲采用主、副歌的形式,音乐语言近似口语,节奏轻快、简洁。三种拍子的交替出现使节奏富有内在的变化与活力。歌曲的风格轻快、洒脱,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新一辈青年的理想和抱负。特别后面那舒展而略带俏皮的问答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充满自信、力争上游的精神面貌,极富情趣。
鉴赏提示
谷建芬(1935——)作曲家。1955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毕业后到中央歌舞团任作曲,主要从事舞蹈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音乐家介绍
这首歌中约定二十年以后我们再相会,二十年已经过去了 ,这些年轻的朋友相会了吗?作曲家谷建芬又写了一首歌曲,你能说出歌名吗?课后请找来听唱体验。
互动地带



《菩提树》作于1827年。这首歌的情绪比较明朗,具有较浓郁的民族风格。开始,钢琴伴奏用一连串三连音,描写呼啸的寒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给人以凄凉的感觉。前奏之后,歌曲开始的旋律情绪较为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的菩提树,回忆过去充满幻想的生活。经过短小的过门,音乐又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描述流浪的挫折和痛苦。后半部分描述流浪者感到前途迷茫,盼望早日找到安宁。歌曲结束之后,尾声又重复前奏音乐所描写的情景,耐人寻味。
鉴赏提示
舒伯特(1797
——1828)奥地利作曲家。终生贫困清寒,但他在艰难的生活中坚持创作,为后人留下了歌曲《纺车旁的格蕾卿》、《魔王》、《野玫瑰》、《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大量的、优美的声乐作品,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此外,还作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及《鳟鱼五重奏》等。
音乐家介绍
群众歌曲的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人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人们往往在游行和各种集会上演唱群众歌曲,起宣传鼓舞作用。群众歌曲的曲调以雄壮豪迈的居多,音域不太宽广,结构亦不复杂,歌词一般通俗简练,易于上口。群众歌曲绝大多数是创作歌曲,也有根据民歌填词的。群众歌曲又可按题材内容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演唱形式一般为齐唱或轮唱,亦有用合唱形式的,有无伴奏均可。
群众歌曲的产生和发展,与近现代的革命斗争有密切关系,如法国的《马赛曲》,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
群众歌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有时很难截然划分。一般说来,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几段歌词用同一旋律,或略作变化,结构上往往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艺术歌曲多是通谱歌曲,即每段歌词均用不同的音乐,但也并非绝对如此。群众歌曲的音乐往往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因而有时可以另填歌词;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很难予以分解。这两类歌曲的名称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国家内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群众歌曲的概念有所扩大,已不限于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题材。近年来的群众歌曲,尤其是学生歌曲,与通俗歌曲很难区分。
艺术歌曲
活动与探究
唱一唱《和未来有约》,你认为它属于哪种声乐体裁,请你说出你的理由。
改革开放成绩喜人,全国一片繁荣景象。人们幻想穿越时空,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来装扮新的世界和美好的明天。
歌曲赏析
讨论总结:结合本课欣赏内容来理解诗歌的美和音乐的美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共生性、交融性)
音乐和诗歌的交融性: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谐的韵律感、抑扬顿挫的线条感。由于节奏是诗歌的力量所在,使其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强烈的情感表达是二者结合的共性所在。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使诗歌所表达的形象更为绚丽多彩。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既说明了音乐与诗歌具有强烈的交融性,也说明了音乐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在诗歌深厚的底蕴中更加淋漓尽致,更加尽善尽美,在艺术的综合表现上更加满足了人们的多角度审美需求。
送别
在音乐与诗歌的整和中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配乐诗朗诵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1880-1942):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出家。他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 。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
倚声填词
在我国二十世纪初期,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代教育家, 继承了自唐宋起就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采用倚声填词手法创作了一批“学堂乐歌”。例如《送别》这首歌原是一首流形于19世纪的美国歌曲《梦见故乡和母亲》。李叔同根据原曲眷恋、惆怅的情调,填写了现在的歌词,改名《送别》。
这首歌简洁利落,干净流畅,富于文采,词典结合完美,深受群众欢迎,流传也很广泛 。
课堂小结、拓展与探究(课后作业)
通过作品赏析与演唱,我们了解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并基本掌握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体裁分类,深切地感受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情感表达魅力。课后请同学们思考: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的多元文化关系。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