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走向世俗

文档属性

名称 从宗教走向世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10 18: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宗教走向世俗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本课分2条线来叙述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首先介绍中世纪音乐形成的文化氛围,再来谈早期宗教音乐的功能性和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以及影响,再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的音乐其实已经开始慢慢向世俗音乐发展,这一时期运用较多的是复调音乐,主调音乐慢慢加入,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的优美,和谐,歌唱性,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杰出人物那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纵向:历史时间线,早期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调性:单声部音乐-复调音乐-主调音乐
横向:每个时期音乐家的个人风格,以及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并且从声乐和器乐两方面着手,比较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不同,通过分析每个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情绪等,使学生在每个作品都能有侧重点的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对作品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中世纪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和奥尔加农的特点以及宗教性功能特点形成的原因。
巴罗克时期音乐:巴赫的和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做比较以及巴赫和维瓦尔弟的器乐作品做比较
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作品做比较。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
2.认真聆听西方音乐
3.理解,感受,比较不同时期音乐的美。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从音乐的基本要素着手,每首作品都围绕其展开教学。
过程与方法:
比较欣赏这3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宗教音乐的宗教性和功能性的解释,以及对后期音乐的影响
教学难点:区别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理解个人风格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为在四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祷告。
老师结合幻灯片简介最近发生的四川地震灾情,发起为遇难同胞祷告的活动。(4个同学上来捧着蜡烛一起为四川同胞祷告,用《格里高利圣咏》做背景音乐)。
2、从师生讨论祷告活动中背景音乐的话题导入课题。
二、中世纪圣咏音乐的欣赏与特点简析
1、结合PPT简介中世纪圣咏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作用
师:中世纪圣咏从字面上来看,我们首先要了解两个问题,中世纪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有怎样的特点,圣咏主要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特点?
中世纪:具西方历史研究“中世纪”在公元476年到15世纪文艺复兴的整整一千年的时期里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推崇。中世纪文化被称为“基督文化”,主要是指当时的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掌握在僧侣的手中,所有的学科都成为了神学的一个分支,一切按照神学的原则来办事。教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歌颂和赞美上帝的。
圣咏作用:在基督教仪式中唱咏的经文歌曲,也叫“素歌”。大家注意到一点 基督仪式,说明这个时候的音乐是干什么用的?
2、结合听赏分析和总结中世纪圣咏音乐的特点。
①聆听两首中世纪圣咏音乐。设问:两首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用乐器伴奏?有没有明显的强弱节拍是不是都是男生演唱?
②学生回答问题。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圣咏音乐的分类、特点及表现形式。
类 型 时 期 共同音乐特点 表现形式 功能性
格利高利 无明显强弱节拍、平稳的旋律线条 单声部男声齐唱、无伴奏 都是为了宗教仪式而创作,为的是人们在仪式中感受上帝的存在以及烘托仪式气氛。
奥尔加农 9世纪 音调多平稳、庄重、旋律以级进为主 有伴奏、多声部男声合唱
④关于“格利高利”相关问题探讨:为什么是只有男声演唱?为什么没有乐器伴奏?(音乐重放)
问题一观点表达:因为当时演唱圣咏的大部分都是教会唱诗班进行演唱,而且有固定的演唱人群。
问题二观点表达:因为在宗教活动中,音乐作为附属产品不断的被推广,中世纪的人们认为没有歌词的音乐是无法让人感受到宗教的含义的,只会产生聆听所带来的享受,因此被禁止。
⑤关于“奥尔加农”相关问题探讨:为什么在“奥尔加农”音乐里可以少许允许使用四度和五度大跳音程?
问题观点表达:四度和五度纯音程的音响效果能够更加好衬托出音乐对上帝宽大、宏伟的形象塑造。
活动:模拟格利高里圣咏的感觉演唱1 2 3 4 5 5 6 6 5
我的上帝圣明多伟大
5 5 1 1 1 1 3 3 1 感受四度、五度和声的音响效果,在圣咏中的作用。
三、巴洛克时期音乐欣赏及特点简析
1、导言
师:巴罗克这个词语在葡萄牙语的意思是:一颗硕大不规整的珍珠。在意大利语的意思是幻想和冲突。具有“贬义的”的含义,音乐充满着“激情 华丽 气派”
师:在上面两首音乐分析中,我相信同学们应该品出了点宗教音乐的感觉,现在我们再来品下这首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带这问题来完成下面图表
形式 歌曲 力度 速度 情感
复调音乐 巴罗克时期《b小调弥撒》 力度强,厚重 速度变化不平稳,随这音乐情感而变化 已经能够体现音乐创作者的音乐情感,表现一种对上帝怜悯的渴望。
中世纪时期奥尔加农 相对单薄,力度变化平稳 平稳,几乎没有变化 没有明显的情感表现,只是烘托一种仪式气氛。
哪为什么这么多音乐元素都发生变化呢?
首先我们了解到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音乐的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让宗教礼拜仪式为更多的信徒所接受和采纳,教会音乐已不是唱诗班才可以演唱了,改革后就是让“人人参于”的众赞歌形式进行推广,由于音乐的创作目的不同了,现在新教的推广大部分面对的是中下层人民和一些贵族,为了迎合他们的欣赏,让音乐更加好的深入到所有人群中,音乐也从宗教走到了世俗,音乐的各个音乐元素也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众唱歌的这种形式对歌曲力度和速度上的要求就有了新的要求,讲究一种合唱的气势和众人合唱的氛围,声音不能显得单薄。在音乐情感方面,他们意识到对以前宗教音乐的否定并不能够有利于推广新的信仰,进行变革才可以让跟多的人参加进来再加上文艺复兴思想的冲击,人们更加多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创作中把自己对音乐的情感带入到音乐创作中,所以在音乐情感上对上帝崇拜和上帝伟大的情感上的描述不会改变,变的只是由宗教仪式音乐到了以传播新教意为目的地新形式,在情感上更加符合人的欣赏和审美。
巴赫《b小调弥撒》和亨德尔《哈里路亚》
大家分析下,这两首在音乐感觉上有什么不同?你能够说出不同的理由吗?
巴赫的伟大是把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顶峰时期,我们开始讲到的最早的复调音是什么?(奥尔加农)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德国,要知道在1600-1750年间,德国一直处于一个战乱时期,被分为很多个小的国家,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统治阶级力量非常强大,人们在没有力量进行反抗的时候,就只有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上帝的信仰上,所以在创作上还必须产生一种严肃、庄严的氛围,但是由于马丁路德教的冲击,宗教不得不把音乐的形式发生改变,必须迎合大众的口味,在演唱上有教会的唱诗班换成了众赞歌的形式在圣咏的基础上形成了圣乐,这样即扩大了音乐家的创作范围,也为音乐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素材,由于题材和信仰人群的改变,让音乐家在艺术创作上必须引领时代的潮流又要保持宗教音乐的特性,这就产生了巴赫所特有的音乐。
亨德尔从衣着方面来看就比巴赫要华丽得多,他是专门为英国皇家进行创作的,英国是在荷兰之后第二个确立资本主义的国家,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后,特别是一些贵族,他们对未来的事情不太感兴趣了,他们追求得更加多的是音乐带类的享乐的效果。
这两首音乐虽然都有宗教的内容,但是已经开始渐渐的失去了宗教性,逐渐向世俗化过度了。
四、听辨活动
好,经过这么多分析,哪我们来听听四首音乐,请你们来分辨下其音乐的特点和宗教性
第一首格 第二首奥 第三首b小调 第四首莫扎特
大家发现第四首已经完全脱离了宗教的感觉,已经失去了宗教音乐产生的最开始目的,仪式而创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享受音乐的途径和方法,哪最后一首是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是古典主义的莫扎特的哈里路亚,这个时候的宗教音乐已经完全的世俗化了,我们下节课来了解古典音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