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5课 三大改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课件
一、对照课件在课本上梳理复习4-5课基础知识。理清几件大事之间的关系。
二、做对应检测题
本节课复习要求:
本课主要复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本课线索:
1953
1954
1956
1966
1976
制度确立
道路探索
三大改造
一届人大
大跃进
总路线
文革
社 会 主 义
1958
人民公社化
调整
54宪法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整体感知:
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目的与时间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基本
任务
成就
作用(意义)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从1953年至1957年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2)交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核心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知识梳理:
解读:(1)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2)工业建设的主要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3)交通运输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4)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布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八下P 20)
图片解读:
核心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主题 具体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认识 1954年宪法的颁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中国顺应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梳理:
【易混易错】
项目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
时间
地位
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49年9月
1954年9月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易混易错】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中苏两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题 具体内容
三
大
改
造 时间 1953 年—1956年
背景 (1)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与发展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内容 农业 原因 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 国家工业化 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形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 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梳理:
主题 具体内容
三
大
改
造 时间 1953 年—1956年
背景 (1)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与发展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内容 农业 原因 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 国家工业化 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形式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 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梳理:
主题 具体内容
三
大
改
造 内
容 手工业 背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方式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结果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时间 1954年起
方式 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创举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赎买政策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主题 具体内容
三
大
改
造 内
容 手工业 背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方式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结果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时间 1954年起
方式 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创举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赎买政策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知识梳理:
主题 具体内容
三
大
改
造 完成 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
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问题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改造
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大改造内容:(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
学 史 可 以 明 智
难点突破
土地改革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 个体
私有制 私有制
(土地的主人变,性质不变)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生产合作社
个体 集体
私有制 公有制
(土地的主人变,性质变)
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中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比较
难点突破:
三
大
改
造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基
本
确
立
1956年底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
工商 业
生产
合 作 社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阶段总结: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
A.鞍山无缝钢管厂 B.核潜艇待命出发
C.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直到“一五”计划实施之前,中国人民还不能自己制造汽车。而今天满大街都奔跑着中国人制造的汽车。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批汽车是( )
A.“解放”牌汽车 B.“长安牌汽车”
C.“吉利”牌汽车 D.“奇瑞QQ”牌汽车
B
A
3.下列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改造于1952年基本完成
D
当堂训练:
4.( )政策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A.拍卖 B.兼并 C.赎买 D.没收
5.如果为右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C
A
当堂训练:
6.右图反映了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历史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召开中共八大
D.实施一五计划
7.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主要是指?( )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D
当堂训练:
8.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
9.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 1956 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A
当堂训练:
材料二:2009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稳定、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2009年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该运动又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10.材料一:图一: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图二: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3)党和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农村政策;
(1)1950年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分散的小农经济影响生产发展,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当堂训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希望同学们能够种下努力的种子,收获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