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课
1.复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行的意义,体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2课)
2.复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内容、意义。(第13课)
3. 说出党和政府对台方针的变化情况及两岸关系的阶段特征,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4课)
学习目标
01
单元历史线索
02
单元考点指导
03
单元习题专练
04
单元思维拓展
目录
单元历史线索
第一章
单元历史线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繁荣发展
优势体现
制度保障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的交往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构想
趋势
指导
实践
借鉴
巩固
促进
单元时间坐标轴
20世纪80年代初
1987
1990
1979
1947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马祖、金门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984年12月
中英签署
联合声明
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台湾成立海基会
1991
大陆成立海协会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汪辜
会谈
1993
1992
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1995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1997
香港回归
1999
澳门回归
20世纪末
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
2005年
连战访问大陆
2006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8年
两岸实现”三通“
2015年
”习马会“
单元考点指导
第二章
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
主题 具体内容
民
族
区
域
自
治
制
度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确立
过程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纲要》的主要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践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特别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其自治权是在执行宪法、法律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下的自治权。
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
主题 具体内容
共同繁荣发展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措施 (1)社会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援助:①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
(3)文化保护: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政策支持: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民族大团结的内涵:
一个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大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个战略(西部大开发)
香港区旗、区徽
澳门区旗、区徽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第十三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主题 具体内容
“一
国
两
制”
的
构
想 时间 20世纪80年代初 提出者 邓小平
背景 (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2)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3)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目的 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含义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地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
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前提和基础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
补充
不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的统一。
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实行
保留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特别注意:“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不享有外交权和国防权。
第十三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主题 具体内容
香港
和
澳门
回归
祖国 原因
(有利
因素) (1)历史依据: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外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权利。(3)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増强,国际地位提高。(4)方针政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港澳的回归开辟了途径。(5)决心立场:中国收回主权的决心和坚定立场。(6)民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7)国际因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港澳回归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英、中葡的共同努力。
香港
回归 (1)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董建华任首任特首)
澳门
回归 (1)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澳门特别行政区;(2)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何厚铧任首任特首)
意义 (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3)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条件,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认识启示 (1)港澳回归后长期的稳定和繁荣,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是科学的、正确的;(2)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4)发展才是硬道理;(5)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别注意:不是完成了统一大业,台湾问题还未解决。
第十四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主题 具体内容
台湾问题的由来 (1)历史问题: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日本占领。(2)内战遗留问题: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3)反华势力介入: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强行干涉中国内政。
大陆对台政策调整 时间 人物 政策
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 武力解放台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邓小平
改革开放后
江泽民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胡锦涛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反国家分裂法》的认识。
《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中央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表明全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意志和决心。
特别注意:(1)中国政府的对台方针经历了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变化过程。中国政府再坚持和平统一的同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字,不是“一国两制”四字。
(3)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港澳问题的实质是主权外交问题。
第十四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主题 具体内容
两
岸
关
系
发
展
的
表
现 时间 历史事件 内容和意义
1979年
大陆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并倡议两岸进行“三通”
海峡两岸局势走向缓和
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1987年
两岸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海基金)
1990年
1991年
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协会)
1992年
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两岸交往的基础和关键
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
1993年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1995年
2005年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
两岸实现“三通 ”(通邮、通航、通商)
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见面 ,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习马会”)
2015年11月
第十四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主题 具体内容
两岸关系发展的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基础。
(3)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 有利 (1)海峡现状:海峡两岸交往密切频繁;(2)人心所向: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3)政策保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提供制度性保障;(4)榜样借鉴:
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5)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6)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提供了法律依据;(8)国际认可:“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不利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
(2)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3)我们要坚定信念,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而努力奋斗;
(4)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5)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动摇,但是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单元习题专练
第三章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C.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是在( A )
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选择题
3.(2018·广东汕头朝阳区期中)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享有独立主权
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④民族区域自治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加强民族团结,力求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地方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选择题
5.西藏解放60多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用已达200多亿元,目前每年保持不少于10亿元的投入。国家这样做是为了( C )
A.加强民族团结 B.促进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截至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比成立之初增长了642倍;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这主要得益于( B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 A )
A.国家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对民族自治区实行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D.少数民族的意愿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选择题
8.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看到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有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C )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2018·四川内江中考)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B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百年国耻。在此之前,香港、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侵占( A )
A.英国、葡萄牙 B.英国、法国 C.西班牙、葡萄牙 D. 英国、西班牙
选择题
11.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主要是考虑了( D )
①港澳台的现状 ②港澳台的历史 ③港澳与内地、台湾与大陆的差异 ④对他国经验的借鉴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贵州东南中考)“七子之歌”将中国带入无限悲伤,为之泪浸前襟,今天祖国以宽广胸怀将其拥抱而归。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B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我国和平谈判成效显著 D.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
13.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中英双方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说到:“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标志着( C )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C.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选择题
1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D )
A.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与英国、葡萄牙仍有紧密的政治联系
C.澳门成为经济特区,原有经济地位不变 D. 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15.港澳回归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中国洗刷了百年国耻 B.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
C.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16.“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这首诗歌中的“喜事”是指( D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B.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川藏、新藏公路通车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选择题
17.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相关活动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
18.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008年12月15日,两岸的客机、轮船和信件历史性地跨越台湾海峡,实现直接“三通”。下列不属于该现象出现原因的是( B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初见成效
B.“三通”的实现,表明祖国的完全统一已经实现
C.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D.海峡两岸进行广泛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
选择题
19.(2018·山东潍坊中考)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这表明( A )
A.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B.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C.“台独”基本被铲除 D. “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20.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B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选择题
21.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答: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材料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现在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而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答: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近几年,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一些建议。
答:坚持深化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实施科教兴国张略,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非选择题
22.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我国政府的积极努力,香港、澳门成功回归祖国,这有力地推动了祖国的统一事业。请完成以下探究题。
材料一: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材料一提及的是我国的哪一伟大构想?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这一构想最早在解决哪些问题时得到实践?这些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何本质不同?
答:构想:一国两制;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践:香港、澳门问题;不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
材料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谁掳去了“妈港”?而“妈港”又是什么时候回归了“母亲”怀抱的?
答:葡萄牙;1999年12月20日。
(3)请你结合所学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有何国内和国际意义。
答: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条件。
国际意义: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答: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强行干涉中国内政。
材料二: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明显增多。1987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制,当年就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第二年,两岸人员往来就达到40余万人次。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赴台旅游民众日益增多。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正式启动,两岸民众交往更加密切。截至2013年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已近770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近1 200万人次。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变化:由隔绝状态发展为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原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答: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非选择题
单元思维拓展
第四章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历史依据: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2)政治依据:中国各族人民共同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3)现实情况: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频繁迁徙中逐步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大边疆地区,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我国的政治制度:
(1)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风俗习惯呢?
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4.新型民族关系特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5.新型民族关系体现:
(1)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2)习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风俗习惯、保护宗教信仰;
(3)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
单元思维拓展
6.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各民族团结奋斗,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直接原因。
7.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稳定做些什么?
启示: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意识,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与各族人民一道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8.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1959年,西藏实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使西藏摆脱农奴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5)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单元思维拓展
9.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1)用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10.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体现:
(1)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问题。
(2)把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结合在一起。
(3)兼顾祖国的尊严荣辱和港澳台地区人民生活的稳定。
11.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1)“一国两制”政策依据中国国情,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2)不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的统一。
(3)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港澳台地区的回归起到了促进作用。
1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不一样。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侵华的历史遗留问題,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港、驻澳队行使保护责任。
13.面对港独分子,面对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应如何做?
(1)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2)同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3)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单元思维拓展
14.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有何异同?
(1)相同点: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中国领土,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都是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都是涉及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港澳和台湾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点:①港澳问题的实质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只能通过两岸人民自主解决。②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驻澳部队行驶防护责任,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5.“一国两制”在哪些地方由科学构想变成现实?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针对于台湾问题,而成功实践于港澳地区。
16.我国如何应对台湾问题,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1)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
(2)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的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3)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4)坚持“九二共识”,这是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
(5)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6)坚持为两岸民众谋发展。
单元思维拓展
17.作为中学生能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1)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
(3)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4)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反对台独。
18.实现两岸的统一对于两岸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台湾的回归对两岸发展有什么意义等)
(1)经济上: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台湾地区不仅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优势,大陆可为台湾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2)政治上: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3)军事上:增强了祖国的国防力量。
(4)文化上: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
19.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1)本是同根,赤子情深。
(2)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人。
(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4)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单元思维拓展
项目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目的不同 为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地区不同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地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香港、澳门、台湾
社会制度不同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权限不同 不享有自治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不享有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力。
相同点 都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的主权性质;都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利于国家稳定;都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都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单元思维拓展
20.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
谢谢观看
祝大家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