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溶解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节课就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这一观点,设计了相关的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地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它能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寻找生长点,让学生在能力允许范围内有所获得。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2册第9章《溶液》中的第三节《溶解度》,通过溶解度曲线让学生会预测、判断随着条件的变化,溶液三要素的定性和定量变化和转化关系。学生情况: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知道一种物质溶解之后可以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物质的溶解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溶剂的质量,是否搅拌等;会寻找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的变量;把数据转化成曲线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困难:不同物质之间如何比较溶解能力,如何更便捷的比较存在分歧。学生的认知发展空间:通过分析曲线图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的能力教学方式:引导、讨论、总结、归纳、实验教学手段: 实验得结论、观察表格、观察曲线 技术准备: ppt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参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体会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需要设计对比实验,设计对比实验需要考虑周全影响实验过程的因素,找到自变量、控制的变量和因变量,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寻找证据,得出溶解度的四要素。2.通过观察表格的活动,知道如何观察表格,会从表格中得到信息,并学会从表格中寻找证据解决问题。3.通过观察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体会表格和曲线各自的优点,并学会从需求的角度选择寻找证据的材料。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入手,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实验设计,体会物质溶解能力的衡量标准,从而总结出溶解度的定义。有了物质的溶解度,出示物质的溶解度表,能简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但是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时,引出溶解度表曲线,从而找出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各自的优点和用途。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必须要寻找到证据,寻找证据的途径有化学实验、表格数据、图像数据……还要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证据来源。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温故知新 【提问】固体物质的溶解过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回答】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溶剂的质量、固体的质量、温度、是否搅拌、溶质颗粒的大小等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ppt 3’
新课讲解 【归纳】区分内因和外因,并归纳从质量、环境和操作的角度考虑问题【提问】问题一:NaCl和KNO3谁的溶解能力强?如何证明?【教师活动】听取汇报并板书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指导】完善实验设计,让学生开始实验,并巡视指导【教师活动】总结得出溶解度的四要素,并板书【板书】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溶解度【教师活动】出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提出问题二:由此表格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并指导观察表格的方法:控制变量【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三:NaCl和KNO3中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如何证明?【教师总结】追问如果比较NaNO3和KNO3呢?介绍判断方法溶解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如果比较接近的话,需要计算,不直观,引出溶解度曲线,介绍溶解度曲线提出问题四:观察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发现了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各有哪些优点? 【活动】找出自变量、控制的变量、因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汇报设计的实验 【活动】 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能查出一种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能看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学生回答】看溶解度的变化差值 【学生讨论】回答: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学生回答】溶解度表:数据更准确、表示起来比较简单、方便;溶解度曲线:可以预测溶解度的发展;能更明显的对比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 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的思路,实验过程中体会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学会从哪些角度观察表格,学会从比较的角度观察表格,寻找证据 让学生通过计算得知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为得出溶解度曲线做铺垫让学生会从整体的角度观察溶解度曲线,从中寻找证据让学生知道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会从需求选择寻找证据的材料 学案表格 实验仪器:烧杯(80mL、2个),玻璃棒药品:水(10℃、60℃),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学生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出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 出示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37’
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遵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主要研究的是收集证据的渠道,让学生回忆有哪些【教师总结】以上是本节课你应该掌握的能力,本节课重点知识内容是溶解度的知识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溶解度表、溶解度曲线 小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把握重点 3
拓展提高 【布置思考问题】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思考:如何从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溶质?如何从NaCl和KNO3的混合溶液中得到KNO3晶体? 课下思考 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一、根据溶解度表分析问题。温度/℃物质/g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KNO3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1.配制20 ℃的KNO3饱和溶液,计算溶质、溶剂的质量比____________(得分率95%) 2. 20℃时,把40gKNO3固体放在100g水中充分搅拌,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得分率80%)二、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1.t2℃,甲乙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填“>”或“<”或“=”)乙。(得分率100%)2.将t1 ℃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该溶液为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得分率90%)3.若将t1 ℃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该溶液为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得分率85%)4.如何从甲物质的溶液中得到甲物质的晶体?(得分率80%)
教学反思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在本节着重突出了以下设计思想:1.加强实验,实验是抽象思维的材料和基础;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实验的机会,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2.加强过程教学,渗透液体压强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