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 说 女 子 不 如 男
——豫剧《花木兰》选段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韵味地跟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辅以简单的身段动作。
2、知道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曲,认识豫剧大师常香玉。
3、感受豫剧魅力,积极地参加课堂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能有韵味地边表演边唱《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教学难点:唱出韵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用河南方言与学生交流
1、师: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咋样?你今天开心不开心?(师用河南方言与生打招呼)
师:今天上课我跟你们打招呼与平常有什么不同?
生:。。。。。。(引出河南方言)
师:河南方言特别有意思,咱们来学上几句?(如:好的、行、没问题:中 ; 不行、不好:不中 ;惊讶的语气词:乖乖 ; 女孩:小妞 ;男孩:孩儿等等。)
2、小结:嘿!同学们学得还真像那么回事。再来几句怎么样?
二、新课导入
(一)继续模仿河南方言,引出新课内容。
师:河南人说别人说话没道理就是理太偏;说女孩啥事不干,啥心不操,在家享清福,就是享清闲。可女孩子不同意啦,就反驳道:谁说女子享清闲?
女孩子一天可忙了!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边说边带学生模仿)
师:河南方言咬字有什么特点?比如:偏、闲、棉。
(口型:咬字要“咧开”,多点an的感觉;语调:语调起伏较大,抑扬顿挫、有很多的第四声。比如:享清闲、白天、纺棉;语气:重,北方人的豪爽。)
(二)听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1、初听选段:师范唱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句河南方言。现在我来唱上一段河南的地方戏,唱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河南的地方戏曲叫什么吗?
生:。。。。。。
2、简介豫剧: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它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厚 ,非常受河南人民的喜爱。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设计意图:对小学生来说,知道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就够了,所以本案对“豫剧”的介绍极简。】
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豫剧。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豫剧的唱腔和河南方言之间有什么联系?有相似的地方吗?如果有,你能说出来吗?(师唱选段)
3、交流:咬字和方言、唱腔音调和方言腔调的关系
师:豫剧的唱腔和咬字跟河南人说话的腔调确实很像吧!让人感觉河南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唱着唱着就唱出豫剧了!
4、复听选段
师:要不我们再听一遍?中不中?这次,老师要为大家请出正宗的豫剧演员来上一段原汁原味的演唱。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豫剧音乐中河南方言音调的韵味。
(再次聆听选段)
5、小结
师:我们很多的民间音乐都和当地的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发展出来的。
【设计意图:戏曲唱腔和其他的民间音乐一样,都和当地的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发展出来的。其咬字基本上就是方言,其行腔基本上是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等发展而来的。
本案从河南方言的感受和模仿入手,带领学生进入豫剧唱腔的学习。学生抓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
(三)讲述选段背景并揭示课题
师:我们把这段戏看了几遍,那么我想问大家:这段戏说了个什么事儿?唱的人是谁?边上围着她的又是些什么人?她为什么要跟他们说这些话呢?有谁知道?能说说吗?
生:。。。。。。
师:花木兰本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普通妇女。一次,匈奴来侵犯我国,花木兰很想上战场为国杀敌。但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很卑微,是不准当兵的。木兰只好假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呆就是18年,取得了辉煌的战功,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这就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
师:这段戏是什么内容呢?一天在军营里,男人们谈论起女性,都是一副很歧视的样子,他们觉得女性对国家起不了什么作用,更谈不上做贡献了。假扮男装的木兰听后非常不服气,和战友们争论起来。你们看,木兰是怎么为女性说话的?(课件出示歌词)
师:这一唱段就是木兰为女性争辩的宣言:《谁说女子不如男》 (出示标题)
师:今天咱们认识这位花将军,她生为女儿家,不但在军营里呆了十八年,而且还取得了赫赫战功。乖乖!同学们心里是不是特别佩服她?接下来咱们就来学习这一著名的唱段,如何?
(四)再次复听
师:首先,我们看着录像,边认真听,边在心里试着跟唱。特别注意它的方言咬字和语言音调。(第三次聆听选段)
【设计意图:对于远离当今时代的故事、人物,要避免枯燥的书本化的介绍。本案尝试用简单的、生活化的、贴近现代学生的语言,把故事和人物讲得生动鲜活。】
三、学唱选段
(一)第一部分学唱
1、随师将歌词读两遍。
A、师生接龙读
师:哪些字你能用河南方言说出来?
生:。。。。。。
师:咱们来接龙读怎样 你们来读熟悉的地方。
B、加动作读
师:花木兰是战场上保国杀敌的巾帼英雄,她也像男人一样身穿铠甲,手持
宝剑。因此,做出来的动作是很威武的,这遍读的时候,咱们也来模仿下她的架势如何?
师:请同学们挺胸抬头,双臂架起,右手持宝剑。
2、带动作对口型唱
师:嗬!这一眼望去,你们还真像一群保国杀敌的战士。接下来咱们随着片
段做动作,对口型小声唱?(播放原唱选段)
3、教师带唱
师:对口型是不是不过隐?跟我学唱这几句怎么样?(师带唱,生模仿)
4、大声齐唱
师:这一遍,请同学们大胆地唱出来,感觉自己就是花木兰。
(播放原唱选段,生跟唱)
(二)第二部分学唱
1、 欣赏孔莹的唱段
师:看到同学们的表演,让我想到了一位小演员,她的名字叫孔莹,今年九岁,别看她年纪小,戏龄可不短!三岁的时候就获得过戏曲大赛的金奖呢!咱们来听听她演唱的怎么样!(播放孔莹的唱段)
2、评价
师:你们觉得她表演得咋样?从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生:。。。。。。
师:她唱得味道十足,表演得也很到位。
师:孔莹跟你们年龄相仿,她能唱得有板有眼,看看你们是否能挑战她!先和老师学,咱们要学得字正腔圆才能超过她。请同学们用耳朵认真地听,用心模仿。
3、师带唱
师:孔莹唱的这一部分跟咱们前面学的在节奏上感觉有什么变化?
生:节奏更加明快
师:咱们也来试试怎样?(师带唱两遍)
4、跟唱
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PK之前,我们再看看孔莹的表演,注意吸收她的长处。大家可以在底下小声地唱,也可以模仿。(播放孔莹的唱段)
5、学生与孔莹PK
师:怎么样?你们有没有信心跟她PK?请同学们注意,我放的是原唱的伴奏,速度会稍慢些。(播放原唱伴奏)
(三)全曲表演唱
师:我要请同学们跟着原唱将全曲来一遍,我要从中寻找咱们班的花木兰上台表演。(播放原唱选段)
【设计意图:本唱段较长,学唱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取以教师教唱为主的学习方式,第二部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挑战孔莹这一任务,来引导学生自主模仿。】
四、介绍常香玉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木兰了吗?你们喜欢她吗?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心中的木兰?
生:。。。。。。
2、小结:花木兰是女性的骄傲,她用智慧和勇敢捍卫了国家的安全。
3、介绍常香玉
师:扮演《花木兰》的演员动作潇洒大方,声音洪亮,非常有气势,仿佛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你们知道扮演花木兰的人是谁吗?她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大师,豫剧代表人物常香玉。(出示常香玉的照片及简介文字:常香玉,1922年生于河南巩县。13岁因主演《拷红》一举成名。她塑造了很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如:《花木兰》、《李双双》等,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常派”艺术,是豫剧的代表人物之一。朝鲜战争时期,她率领剧社在全国各地义演,以全部收入向志愿军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部,被誉为“爱国艺人”。)
4、模仿常香玉表演风格,加动作表演唱
师:常香玉大师把巾帼英雄演得这么逼真,咱们不仿来当一回常香玉,学着她来演花木兰,刚才说到常香玉大师的嗓子很洪亮,一会儿咱们唱时,声音要洪亮啊!还有,她的吐字很清晰,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把方言咬准;另外,还要注意花木兰这个人物的表演特点:既有男性的威武,又有女性的细腻。带上动作把选段唱一遍怎么样?(师带领学生表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香玉大师,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学生模仿常大师的唱腔吐字、方言咬字及表演特点来深化学生的表演体验,提高学习质量。】
五、拓展:情景再现
师:画面中除了花将军,还有些什么人啊?你们注意到他们表情和动作的变
化了吗?
生:。。。。。。
师:(教师结合动作再现场面)将士们刚开始是一副很歧视女性的样子,听木兰这么一说,再看看自己的鞋和袜,衣和衫,觉得木兰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改变自己的观念,对女性开始佩服起来。下面我们请男同学来扮演刘大哥他们这些战友。(男女生合作演唱片段。)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开心吗?你们都有些什么收获啊?
生:。。。。。。
师:我们今天欣赏了豫剧《花木兰》,认识了豫剧,学唱了其中的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还认识了“常香玉”,收获真不少。中国的剧种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接触更多的剧种,了解我们祖国多彩的戏曲文化。
【设计意图:本案试图通过学会一段唱腔,来让学生接触一个剧种,知道一部经典的剧目,认识一位表演艺术家及其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在一节课上实现这些目标,对于小学生的戏曲学习来讲就足够了。】
本案突破教学难点的三个步骤: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唱出“韵味”。本案采取三个步骤,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
从方言入手,学唱第一部分,让学生掌握豫剧基本的行腔韵味,这是第一个教学层次。
②挑战孔莹,学唱第二部分,对豫剧表演的韵味进行强化,这是第二个教学层次。
③模仿常香玉演唱全曲,体验大师风格化的表演韵味,达到第三个教学层次。
教学后记:
要想让当代的学生完全认知、了解,并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和自豪之情,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教学与学习过程。
本课,我选取了一个经典的豫剧选段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在听赏、学唱豫剧的同时对豫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如何在上课之初吸引学生,我思考良久。通过不断地试教,我确定了“激趣:用河南方言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从而使本节课有了个好的开始,且更好地导入到从方言入手学唱选段,让学生掌握豫剧基本的行腔韵味。学生抓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
为了使整节课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至始至终都能参与进来,并从中受益,我把讲故事、PK大赛、介绍名家、情景再现等妙趣横生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通过试教证明,只有在不脱离课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才能使音乐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定为能有韵味地边表演边唱《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要想有韵味地唱好片段,除了掌握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还得了解唱段的背景。对于远离当今时代的故事、人物,我尝试用简单的、生活化的、贴近现代学生的语言、语气,把故事和人物讲得生动鲜活。
事实也证明,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比避免枯燥的书本化介绍更能吸引学生、贴近学生。我还试图通过启发学生模仿常香玉大师的唱腔吐字、方言咬字及表演特点来深化学生的表演体验,提高学习质量。
在反复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对方言非常感兴趣,且模仿能力极强,尤其是在模仿唱段的语调上,能够很好地掌握起伏较大,抑扬顿挫的感觉。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有韵味地边表演边唱好戏曲,戏曲知识的积累和听赏是不可少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花木兰既有男性的威武,又有女性的细腻的人物特点,我自己还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并模仿;选段的唱腔咬字不够清晰,旋律不够鲜明流畅。
戏曲教学对于我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极具有挑战性。我想,只有自己能掌握更多剧种的知识,并尽力去挖掘它们的特点和魅力,才能在以后的戏曲教学中,让孩子们受益更多。(共16张PPT)
理太偏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谁说女子享清闲?
享清闲
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它的表演风格朴实清新,深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代表作有《花木兰》、《李双双》、《朝阳沟》等。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我们很多的民间音乐都和当地的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发展出来的。
隋朝人,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八年,取得了辉煌的战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
谁 说 女 子 不 如 男
——豫剧《花木兰》选段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谁 说 女 子 不 如 男
——豫剧《花木兰》选段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
常香玉
1922年生于河南巩县。
13岁因主演《拷红》一举成名。
她塑造了很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如《花木兰》、《李双双》等,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常派”艺术,是豫剧的代表人物之一。
朝鲜战争时期,她率领剧社在全国各地义演,以全部收入向志愿军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部,被誉为“爱国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