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20课
兴 贤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
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文学上有突出成就。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贡献: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评价: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短文简洁峻切,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二、背景回放
积贫积弱的北宋
仁宗庆历年间国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
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
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
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
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
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官场的腐败与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文化常识
三 皇 五 帝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 三 皇 五 帝
一 伏羲、女娲、神农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二 伏羲、神农、黄帝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三 燧人、伏羲、神农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在这许多说法中,一般人认为:三皇,指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拓展链接】
历代名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1.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黄庭坚
2.王介甫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张芸叟
3.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朱熹
4.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
5.(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毛泽东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___”同“___”,_____
_________)
涂
途
指治
世的境界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形容词活用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
﹒
形容词作名词
贤能之士
形容词作动词
亲
近,偏信
四、古今异义
1.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
2.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古义: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
﹒
俗人,世俗之人
直到
﹒
﹒
3.则才能者进矣
古义:_________
今义:一般指个人的知识和能力
﹒
﹒
有才有能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判断
有贤才而且能任用是国家的福分,有贤才但是不
用,犹如没有贤才啊。
2.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
后置句,状语“以细过”置于“责人”后
不因一点小过失指责他人,那么有能力的官吏的
才能就能够充分施展。
3.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省略句,省略主语
“君主”
(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开通
了。
4.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
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句式,“……之谓”为固
定说法
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贤能之士,国家就能兴旺,昏
乱的时代虽然有贤能之士国家也还不能兴旺呢?大概说
的就是任用贤能和不用贤能这个原因吧。
【初读思考】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此句开篇点题,提出论点,运用对比,指出“兴贤”的重要性,“任贤而兴”“弃贤而衰”是古今通义,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不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衰亡。文章开篇概括力极强,语言精练,紧紧抓住读者心理,让我们不得不读下去。
【审美鉴赏】
1.王安石的“兴贤”之道与国家的兴衰有何联系?
【明确】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
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
局面,实行新政,主张变法,有远大抱负。他有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有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有改良政治的急切心
情。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他觉得是任
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
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所以他提出兴贤之道,望
君王任贤使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疏远小人,不以小过责人,这样才能兴邦;否则有贤而不用,必致国家衰亡。
2.“兴贤”有什么重要意义?君王要怎么做才能“兴贤”?
【明确】
“兴贤”
的意义 “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有贤而用”之后,社会将出现廉洁清明的局面
“兴贤”
的方法 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要求广泛咨询众人的意见
②“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要求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说话
③“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要求疏远小人
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要求不墨守成规
⑤“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要求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
3.王安石把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定位在“践五帝、三皇之涂”,你是如何看的?
【明确】“三皇五帝”时代,政治清明,人才各尽其用,是儒家最为推崇的社会理想。当然,一种政治制度的优越与否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符合才可以,而“三皇”“五帝”的社会实质上是后人的一种美化和理想化,社会总体上是后来居上的。
【备选要点】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篇幅短小,但论证透彻,富有逻辑性,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并引入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文章列举社会太平时期和政治黑暗时代都有贤才,却因“用”或“不用”他们而导致兴盛或衰败的结果,证明文首“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道理。又列举了商、周、汉、魏、晋、李唐期间兴衰之世的贤能之士的境遇,证明“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的道理。
文末一段又运用今古对比,联系现实,说理论证。论据多而有序,精而有力,整篇文章显得论据与观点有机统一,有较强的说服力。
2.结合课文,举例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明确】一类是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一些跑在前面
的高人,如孔子向诸侯推销的“仁义礼智信乐”,社会
根本跟不上。因此也就没法登上表演的舞台。第二类
是被社会的车轮甩在后面的人,如弹棉花绝技的师傅,
在现代化工业时代,只能哀叹生不逢时。第三类是紧跟
着社会发展的大车,社会也需要他们的才能,结果却因
为各种微观方面的因素没能实现抱负。这些微观因素
各种各样,如人才过剩;有因为别人的排挤打压,如柳宗元、韩愈、岳飞、郑板桥之类的人物;有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够成熟,贸然出动,而造成的失意。如韩非子、王安石、范仲淹之类的。此类人犯了“潜龙勿用”的忌讳。
【素养提升】
一、思想启迪
文章开篇从国家繁荣、长治久安的角度提出了任
用贤才的重要性,然后从历史治乱的角度列举了用贤与
不用贤的不同结果,得出了“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
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的结论。在结尾的部分,作者
将古今展开对比,说明现在和古代一样,只有任用贤才、
远离小人,才能使国家昌盛,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运用角度】任人唯贤、兴贤与兴国、爱国、发现别人的优点。
二、写法借鉴
1.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
“兴贤则昌”,从正面论证;“反之则亡”,从反面论证。
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从商周到两汉至李唐,正反举例,无可辩驳。
2.整散结合,句式灵活
文中对偶句、排比句灵活运用,整句散句相结合,势如破竹。
三、文脉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