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

文档属性

名称 苗岭的早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16 21: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苗 岭 的 早 晨
——音乐鉴赏
执教对象:小学三年一期学生
教 材:湘版教材加自组内容
学情说明:
本班学生大部分热爱音乐,喜爱唱歌,都具有演唱一般少儿歌曲的技巧技能。三年中,在乐理知识,识谱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并且能独立理解,解释歌曲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基本能做到认真去聆听音乐,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但由于城乡学生的不同基础,一小部分学生视唱,识谱,听辨还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要求。那么,我认为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节课旨在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教学设计前的思考: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
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1、体验乐曲《苗岭的早晨》两种不同的情绪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初步感受苗家音乐舞蹈文化,以及相关民俗。
教学目标:
1、能积极的与他人一起在听、赏、说、动中体验乐曲《苗岭的早晨》抒情与欢快两种不同的情绪,并能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能在乐曲的欣赏中,初步感受苗家音乐舞蹈文化,服饰、建筑、以及相关民俗,并产生浓烈的兴趣。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口笛独奏曲,乐曲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风光,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乐曲共分为三段,其音乐速度的变化为慢—快—慢。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乐曲的速度和情绪的变化,了解乐曲的结构,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自信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模唱乐曲的主旋律,能跟随音乐律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各种小鸟头饰、银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播放欢快歌曲,学生们踏着音乐的节奏,拍着手走进教室,入座。
2、小游戏——“我会猜”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我会猜”,老师清唱歌曲,你们来猜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意图:师分别清唱一句新疆、西藏、傣族的民歌,让学生来听辨,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在去之前呢,老师将大家分成两个部落。左边…组的是太阳部落,右边…组的是月亮部落。等下答对了老师问题的部落,就给自己这边的苹果树上贴上红苹果,我们来看最后会是哪个部落获得大丰收!好了,现在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来听听咱们这是到哪去呢?(教师清唱两句歌曲《苗岭的早晨》)
师:大家来猜一猜,刚才老师所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生:苗族)
师:大家可真聪明呀!谁能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个别交流)
2、简单介绍苗族:
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苗族是我们中国56个民族中最心灵手巧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能工巧匠,经他们做出来的生活用品件件都是工艺品。(出示图片)他们住的是吊脚楼和杈杈房,人人都很好客.(出示苗家吊角楼图)此外,苗族人民能歌善舞,非常地热爱音乐。同时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苗族人对称呼很有讲究,他们称女孩子为“阿妹”,男孩子是“阿哥”。入乡随俗,在座的小阿哥小阿妹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咱们一同进入美丽的苗家山寨吧,听!热情的苗家小伙伴们给咱们带来了什么乐曲?
(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新课教学
1、完整地欣赏《苗岭的早晨》
(播放录音,教师板书课题)
师: 我们刚才欣赏到的这首乐曲的名字是《苗岭的早晨》。 (出示苗寨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那里青山环绕,绿水悠悠;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好一幅生动的晨景图画!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你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很欢快,优美,活泼……)
师: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仿佛看见了什么?(生:听到了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看到了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听得真仔细!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乐曲的速度有没有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生:开始时慢,中间快,到后面又慢了下来)
师:说得很好!乐曲的速度变化是“慢-快-慢”,(板书)那么你能听出来乐曲是分成几个乐段的吗 (生:分成三段)
师:真棒!看样子我们班的同学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非常强,那大家能不能听出曲子当中模仿小鸟叫声的乐器是什么呢 (生:口笛)
师:对了,让咱们来看一看口笛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口笛图片,教师做简单介绍:口笛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它分为五孔口笛和二孔口笛。口笛的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强,特别适合表现优美、活泼热烈的欢快曲调,并能生动形象地模仿百鸟争鸣和人声。)
2、分段带学生欣赏
A欣赏第一乐段:
师:好,认识了口笛,接下来阿哥阿妹们,咱们赶紧到山里的寨子中去看看,一片美景呢!咱们来分乐段听乐曲。先来听第一乐段.(播放第一乐段)
师:苗岭的早晨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图画呀 你们能用身体动作来表演吗
(请学生试着配乐自由发挥想象,表演描述。)
师:听完了这个乐段,咱们就用一个字母“A”来代替它吧. (板书A)
B欣赏第二乐段
师:时候不早了,苗家的小阿哥阿妹们都起来了,寨子里好象很热闹,咱们去瞧瞧,大伙在忙些什么呢 (播放第二乐段)
师:从音乐中你能听出他们在干什么吗?为什么这么热闹呀?(生1:在跳舞;生2:在劳动)
师:回答得真好!苗族人在节庆或欢庆丰收的时候,会聚集在山坡上、广场上吹起芦笙,唱起歌,跳起舞。咱们来看他们的演出服饰。(出示苗族服饰、舞蹈图)
师:苗家阿哥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阿妹的穿戴比较讲究,她们的裙子有一百多层,叫做“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香古色,精美绝伦。
师:在苗族人的舞蹈中,小阿哥喜欢跳起芦笙舞,小阿妹则喜欢头戴精美的银角帽,摇摆着身上的银铃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让咱们来看一看她们热情奔放的舞蹈吧!(播放舞蹈视频)
师:欣赏完了她们优美的舞蹈,咱们来想想,这一乐段和第一乐段比,在音乐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与第一乐段不同,明显比第一段的欢快)
师:对!那么我们用字母B来代替第二乐段。那在这个乐段里,有一个主题音乐句,它在这一乐段中反复地出现了多次,大家先来听一听。
(播放主题音乐句)
师:接着让我们用“U”跟着琴一同来模唱一遍!(模唱时让学生注意唱准音乐的节奏:“两拍切分”)
(意图:模唱后让学生感受主题乐句中出现的变化音:降“3”,强调降三音是为了加强乐曲浓郁的民族曲风特色.)
师:我们再一次随着音乐用“U”模唱这一主题音乐句。(提示学生可以随乐律动)
师:接下来我们再次聆听B乐段,可以随音乐轻声模唱,请同学们找出这一主题音乐句在B乐段中一共重复出现了几次?
(播放第二乐段音乐,师生一同模唱,师提示学生要注意音乐的速度和强弱变化)
师:主题音乐句共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次感受一下苗家人欢腾的劳动景象。老师想请几位小阿哥小阿妹上台来,戴上银铃铛,跳起舞来.台下的小阿哥小阿妹们也自由发挥想象,动起来.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音乐)(师提示学生随音乐律动)
C、欣赏第三乐段
师:好了,刚才咱们一起学跳了苗族舞,同学们有点累了吧?那咱们稍微休息休息,接着来听下面的音乐。看看接下来苗寨里的人们在干什么。 (音乐播放第三乐段) 师:这一乐段和前面两个乐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比第二乐段慢,和第一乐段很像) 师:对!第二乐段节奏明显,情绪激动、活泼,很欢快;而第三乐段和第一乐段一样舒缓、悠扬,流畅,在节奏上也明显地比第二乐段要慢。那么我们再次聆听第一、三乐段,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乐段完全一样吗? (播放第一、三乐段)(生1:好象有点不一样)(生2:开始时是一样,后面有变化。) 师:同学们说得对!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是又有它新的变化,这种形式在音乐上叫做“变化重复”。(板书)那我们就用A1来表示第三乐段。 D、简单介绍“苗族飞歌” 师:刚才我们聆听了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感觉曲调很悠扬、舒缓。这其实是采用了一种叫做“飞歌”的音乐形式。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多用在节日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接下来我们来听一首典型的“飞歌形式”的歌曲。 (播放视频“大地飞歌”)(意图:通过观看和听赏,让学生对“苗族飞歌”的音乐形式更为熟悉) 师:一天愉快热闹的劳动结束了,音乐声慢慢消失,苗家小阿哥小阿妹们一起背着背篓,踏着晚霞,渐渐远去。 师:整首乐曲描述了苗岭的晨曦中无限优美的风景以及苗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3、再次聆听全曲 师: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尽情地来表演吧。(请一组同学上前来,带上小鸟头饰、拿着银铃,按照音乐的速度及情绪的变化(慢—快—慢)分别用舞蹈来表现。)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随音乐做舞蹈律动) (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最后由大伙评出表现最好的同学,教师予以奖励) (四)结束部分: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同走进了美丽的苗族,领略了苗寨的风光,欣赏了这么动听的乐曲,还当了一回苗家的小阿哥、小阿妹,一同唱歌、舞蹈,大家开不开心呀 (生:开心)好了,让我们随着苗家<<芦笙欢歌>>的旋律,结束我们这节课吧! (播放<<芦笙欢歌>>,学生律动出教室) (意图:学生在一堂课中认真听赏、思考和表演过后,思想和听觉上难免会有些疲倦,教师在最后这样的一个设计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为本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