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属性

名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0-08-16 21: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乐曲《晨景》,感受音乐的情绪及意境,并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述。
2、能认真听赏并跟唱《早晨的歌》,感受歌曲的情绪,体验歌曲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情趣,并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
能体验、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能用语言、身体律动等方式分享、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准备:
CAI课件、钢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宁静的晨:听赏《晨景》
1、聆听乐曲片段,感受情绪,记住主题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并请你试着记住一句你印象最深刻的旋律好吗?并且告诉我,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聆听乐曲片段——哼唱主题旋律——交流(情绪平静柔和)。
2、复听乐曲片段,感受主题的变化
师:下面,让我们再次仔细聆听一下这首乐曲,想一想,这个主题旋律在乐曲当中有变化吗?随着这些变化,你联想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情景?你可以随着音乐用身势动作来表达你对这变化的理解。
学生聆听乐曲片段——随乐律动。
3、交流、分享
师:刚才,同学们随着音乐用自己动作来表达了各自对音乐的感受。谁能告诉我,这个主旋律在不断重复中,有了一些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力度、音调、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分析音乐色彩的变化。
师:这段音乐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分享与交流
4、介绍乐曲:
师:这段音乐引发了同学们这么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其实,作曲家在写这段作品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想像,他的本意是描绘一天里的某一段时光。你认为是哪一段?为什么呢?
(清晨——日出)
师:我们一起用歌声来表现一下这个美景吧。请同学们反复哼唱主题,并注意每一遍力度的变化。
学生哼唱主题,加入力度变化,表现乐曲情境
师:这段乐曲出自挪威著名的作曲家格里格所写的《培尔·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的第一段,名为《晨景》。它是《培尔·金特》这出诗剧第四幕里,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描写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丽的景色。格里格在给朋友的信里谈到《晨景》这段音乐时这样说:“这是表现早晨的心情和想象。在强音第一次奏出时,是描写太阳正破云而出”。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对日出的描写生动形象吗?
5、聆听全曲。
师:让我们一起跟随着音乐走进格里格所描绘的这个美丽清晨吧。你可以选择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姿态来聆听音乐,也可以选择随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你对音乐的感受。
生聆听《晨》全曲——随乐律动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早晨,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词?
生交流——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1、同学们坐在地上,以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聆听音乐,让同学们更容易地投入到音乐当中去。2、抓住乐曲特色(主题旋律的不断重复和变奏)引导学生第一遍聆听就记住主题旋律。3、聆听时,引导学生随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4、引导同学们从音乐的力度变化、情绪变化等方面自由发挥想象。]

二、欢乐的晨:听赏与跟唱《早晨的歌》
1、带节奏声势律动读歌词
师:刚才我们享受了作曲家格里格所描绘的晨景。接下来听老师读一首儿歌,请你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
(CAI出示《早晨的歌》第一段歌词)
生聆听老师范读——交流(欢快的,富有动感的)
师: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好吗?先让我们学一学这个节奏:
(CAI:X X X X X |
拍右腿 拍手 拍左腿 拍手 拍手
生学节奏声势动作,并有节奏地读歌词
2、随乐跟唱《早晨的歌》。
师:这首儿歌读着好听, 唱起来更好听——请欣赏《早晨的歌》。
学生聆听《早晨的歌》,教师引导学生随乐律动
师:这首歌曲情绪怎样?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早晨?
生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随音乐唱一唱吧!
B、轻声跟唱歌曲。
三、综合表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格里格的《晨景》感受了宁静、矇眬、旭日东升的早晨,又跟随《早晨的歌》感受了热闹、欢腾、朝气蓬勃的早晨。下面,让我们跟随这两段音乐,再次感受美好的早晨吧!
学生跟随音乐用身体律动,串联表现两段音乐,突出情绪对比。
[设计意图: 串联两段音乐情绪不同的音乐,引导同学随乐自由表现,突出情绪的对比。]
教学后记:
这堂课是我们对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一种小小的新尝试。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都要学生们坐在地上,以一种自由、舒适的状态参与到音乐的听赏活动当中。这堂课我选择两种不同情绪的音乐,一首是交响乐《晨》,描绘了一个宁静、矇眬、旭日东升的早晨,一首是歌曲《早晨的歌》,描绘了一个热闹、欢腾、朝气蓬勃的早晨。
在《晨》的欣赏活动中,我不限定学生的想像,但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力度、速度、音乐情绪的变化,用身势动作来表达对这变化的理解,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联想与想像,将音乐欣赏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孩子们非常投入。他们一边认真聆听音乐,一边随乐用身势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可以感受到,很多孩子全身心沉浸在音乐当中。在交流的环节,孩子们的想像非常丰富,他们想到了大海,先是风平浪静,然后再波涛汹涌;有人想到了森林里冬天到春天的景色,小草渐渐地从地里钻出来,冬眠的小动物都渐渐地出来活动,大森林里从宁静走向了热闹;还有同学想到天亮等等。可以看出,孩子们确实走进了音乐。在学生对音乐的想像进行了充分交流之后,我对《晨》这首乐曲进行了引导性的想像,回到作品本身来,只是一种知识性的介绍,告诉孩子们作曲家在写作音乐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想像的表达,乐曲中音乐力度、情绪的变化也是跟随作曲家的想像或想描绘的景色而来。但是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还是有些拘谨,不太放开,也许还有些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也许是有些害羞。不过,能看到孩子们确实是投入到了音乐当中,也很沉浸于自己对音乐的想像。
《早晨的歌》是一首非常富有动感的歌曲。它与乐曲《晨》情绪有一定的对比性,又像是《晨》乐曲情境的延伸。因此,在《早晨的歌》欣赏教学中,我从富有动感的节奏范读开始,到学生带上身势动作朗读,最后随动感的音乐用身势动作随乐表现,让学生充满投入到这首音乐作品的情绪当中。孩子们被歌曲旋律带动了起来,但在朗读的过程中,感觉孩子们对带身势动作有节奏的朗诵接受得有点困难,因此也少了些音乐的美感。
在最后的综合表现环节,我将两首音乐串联起来,让孩子们再次走进音乐当中,随乐自由表现、突出情绪对比。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孩子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又有老师给予的空间,很高兴地投入到音乐的表现当中,也放开了不少。
整堂课,我感受到在给予孩子们自由舒适的环境和自由想像的空间后,孩子们能够很高兴地投入到音乐的欣赏活动当中来。只要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们对音乐的想像是无穷的,也表现出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是非常多元但又是从音乐出发的。不过,我感觉在这堂课中,我还是做得不够彻底,孩子们可能有些不习惯和因有人听课的拘谨而放不开,对音乐的表现也有限。在今后的常规欣赏教学中,可以尝试再放开些,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