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 《10.古诗三首》(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 《10.古诗三首》(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2 08: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古诗三首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赤诚;“西北望,射天狼”是苏东坡的热血;“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岳飞的忠诚。这便是炎黄子孙的傲骨,这便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追寻华夏儿女的魂。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整体感知——学习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马诗
李贺
新课导入
古代人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赞美马, 徐悲鸿的《八骏图》是我们所熟知的,还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整体感知——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深入探究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燕山、月
描绘了一幅富于特色的战场画
深入探究
2.一二句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营造了战场上悲凉肃杀的气氛,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深入探究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写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
深入探究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青秋。”金络脑是指什么?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深入探究
5.如何理解“快走”一词?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深入探究
6.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为什么?
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课堂小结
《马诗》一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名为咏马,实际上是诗人借物抒怀,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板书设计
马诗
环境:沙如雪 月似钩

空旷冷峻
慨叹: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石灰吟
于谦
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泥、青砖等物品,但是我们有倾听它们的细语么?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于谦听到了石灰的哪些心声。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整体感知——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译文
深入探究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写了什么?
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深入探究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何理解“清白”一词?
不同污合流,做纯洁之人。
深入探究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课堂小结
全诗通篇用象征手法,借石灰的锻造过程,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浑不怕”“留清白”
过程之苦
高洁之姿

托物言志

竹石
郑燮
新课导入
竹子一直是文人墨客所称赞的,郑板桥曾有言“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今天我们就走进郑板桥的竹子世界。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郑燮,又叫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竹石
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整体感知——译文
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译文
深入探究
诗的一二句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请你找出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深入探究
结合翻译,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什么?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
深入探究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
深入探究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正如竹子一样,作者也有正直倔强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
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
《马诗》 马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品格高尚
《竹石》 竹 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都是借一种事物表明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竹子的坚韧的特性,来传达为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
板书设计
竹石
竹:咬定 千磨万击
人:任尔

正直倔强
高风傲骨
拓展延伸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马诗
李贺
龙脊贴连钱,
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
谁为铸金鞭。
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
2.改写诗歌,字数不限。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