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花鼓戏、黄梅戏、豫剧与
越剧的音乐
花鼓戏的发展:
清代中叶已在湖南各地流行;
晚清时期已发展为三小戏;
解放后入城公演;
60年代初新编演的电影花鼓戏有《打铜锣》、《补锅》。
花鼓戏的唱腔:
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
代表作:
《补锅》、《打铜锣》。
《手拉风箱呼呼响》
——《补锅》选段
该曲唱腔采用衡阳洞腔为素材。
旋律风趣流畅,节奏鲜明有力,准确地表现了两个小青年一边补锅劳动,一边歌唱的活泼愉快的情绪。
《手拉风箱呼呼响》
——《补锅》选段
黄梅戏的发展 :
清代中叶——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二小戏
和三小戏;
辛亥革命——解放前夕,演员开始职业化;
解放后兴盛。
黄梅戏的唱腔:
花腔、彩调、主调。
代表作: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路遇》
——《天仙配》选段
该曲是七仙女与董永二人相会
时的唱段,男女全用真声演唱,音
乐流畅淳正,韵味十足。
《路遇》《天仙配》选段
豫剧的发展 :
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
二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豫剧的唱腔 :
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式。
代表作:
《穆桂英挂帅》、《红娘》、《李双双》、
《花木兰》、《朝阳沟》、《包青天》。
《谁说女子享清闲》
——《花木兰》选段
该曲也叫《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个唱段的旋律激越奔放,婉转起伏,有刚有柔,挥洒自如,表现了女英雄花木兰以理服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
《谁说女子享清闲》
——《花木兰》选段
越剧的发展 :
清末称为“的笃班”或“小歌班”;
1915年进入上海,称为“绍兴文戏”;
1923年出现女演员组成的“绍兴女子文戏”;
1938年始称越剧。
越剧的唱腔 :
四工调、弦下调、尺调。
代表作: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西厢记》、《祥林嫂》。
《宝玉哭灵》
——《红楼梦》选段
该唱段是贾宝玉在灵堂痛悼林黛玉时唱的。
这段唱腔的核心部分旋律委婉深情,细腻感人,是越剧的音乐的代表之作。
《宝玉哭灵》 bykl-yjhlm.swf
——《红楼梦》选段
听音乐判断剧种:
(豫剧)
(黄梅戏)
(花鼓戏)
(越剧)
花鼓戏、黄梅戏、豫剧与
越剧的音乐
课堂小结:
戏曲音乐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各地不同的地方剧种多彩多姿,一直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望同学们平日里多欣赏戏曲音乐。
谢谢大家!花鼓戏、黄梅戏、豫剧与越剧的音乐
教学内容:
音乐知识简介;
欣赏戏曲:《手拉风箱呼呼响》、《路遇》、《谁说女子享清闲》和宝玉哭灵》。
教学目的:
感受戏曲艺术的美,初步喜爱戏曲;
能哼唱一致两段戏曲唱腔;
能依据课本复述湖南花鼓戏、黄梅戏、豫剧与越剧发展的概况。
教学重难点:
欣赏地方剧种及其选段;
加深学生对各剧种的感知;
用故事情节的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教学新授:
导入: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宋元时期,戏曲已经成熟,杂剧、院本、南戏等已将文学、表演与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东方奇葩。明清时期戏曲更趋完善,昆曲、梆子戏、京剧和大量地方剧种的形成,代表着中另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已有三百六十余个戏曲剧种。
湖南花鼓戏简介和作品欣赏:
花鼓戏的发展;
花鼓戏的唱腔;
花鼓戏作品《手拉风箱呼呼响》(《补锅》选段)讲解;
欣赏作品《手位风箱呼呼响》并随音乐哼唱。
黄梅戏简介和作品欣赏:
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唱腔;
黄梅戏作品《路遇》(《天仙配》选段)讲解;
欣赏作品《路遇》。
豫剧简介和作品欣赏:
豫剧的发展;
豫剧的唱腔;
豫剧作品《谁说女子享清闲》(《花木兰》选段)讲解;
欣赏作品《谁说女子享清闲》并随音乐哼唱。
越剧简介和作品欣赏:
越剧的发展;
越剧的唱腔;
越剧作品《宝玉哭灵》(《红楼梦》选段)讲解;
欣赏作品《宝玉哭灵》。
音乐活动:
让学生看录像辨别剧种。
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一至两个戏曲剧目的VCD(或录音资料)。
课堂小结:
戏曲音乐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各地不同的地方剧种多彩多姿,一直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望同学们平日里多欣赏戏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