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本文,领会文意。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掌握文中多个成语的意思。
2.反复诵读课文,领悟文意;概括文中典型事例,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文意,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搜集与臧克家、闻一多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的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后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评价其“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评价其“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克家与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2)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播放 《七子这歌》、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2.生难字词
衰微(shuāi) 赫然(hè) 迭起(dié) 卓越(zhuó)
小楷(k?i ) 锲而不舍( qiè ) 沥尽心血( lì ) 迥乎不同(ji?ng)
目不窥园( kuī ) 兀兀穷年( wù ) 慷慨淋漓(kāng k?i lín lí)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目不窥园:形容专心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 年到头这样做。几兀,用心劳苦的单子。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等尽心竭力。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说说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与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了他为了救国救民而奋斗终身的爱国精神。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点拨】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3.学者闻一多
闻一多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点拨】“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主要成就:三部著作
4民主战士闻一多
①做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点拨】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②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点拨】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③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
请用“闻一多先生,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_ 。”的句式回答。
5.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点拨】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苦读写作《唐诗杂论》 ;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的参加群众大会。
6.找出过渡段,体会其好处。
【点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于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四、分析人物,总结归纳
1.把“说”和“做”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点拨】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2.小结:课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革命家在“说”和“做”两方面的表现,热情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五、布置作业
请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我将这样说和做”为题,说说自己在以后应该如何“说”“做”?
板书设计
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古典新义》
对比
起稿政治传单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三件事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参加游行示威
4 / 4
《说和做》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完成上次课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练习导入
1.齐读文中的四字词语,注意红色字的读音和书写。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锲而不舍 气冲斗牛
2.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qiào) 硕果(shuò) 锲而不舍 (qì)
B.弥高(mí) 疏懒(shū) 目不窥园(kuì)
C.衰微(shuāi)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D.典籍(jí) 凝结(níng) 气冲斗牛 (dòu)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B.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C.十年艰辛,一部《校补》郝然而出。
D.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
闻一多先生,这位家国情怀浓厚、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的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点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起笔好在哪里?
【点拨】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赅。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3.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点拨】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4.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点拨】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5.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点拨】“诗兴不作”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点拨】“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点拨】“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点拨】“它”指深夜灯火。 闻一多 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7.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8.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意丰富了。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3)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抓 不窥因,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三、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志士仁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文。
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些杰出的人物,后人提起他们时往往喜欢用“狂者”和“狷者”来区分他们。那么闻一多先生属哪一种呢?
【点拨】狷者:性情儒雅安静,正直耿介,不激不厉,不同流合污。例如:朱自清(宁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
狂者:纵情的,无拘束的,率意的,任性的。例如:李白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闻一多先生是典型的“狂者”形象。他做学问时如痴如狂,作为民主战士更是视死如归。
四、布置作业
1.请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形象的描写
严谨的结构
写作特色 选材的巧妙
语言的形象与音乐美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