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1节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滑集镇谢集中心校
设计者:黄秀梅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主要安排了二个活动来讲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而要让学生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就要从生物性状开始学习。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可利用一些活动来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教学,其次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来辨别遗传与变异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人、动物和植物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和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和辨别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动手能力。
(3)享受合作与交流获得知识的喜悦和快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偏远地区中学,教学条件一般,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图、文、声、像、动画等效果,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可以产生意想象不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我校八年级学生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都能辨认,但却因没理论知识作基础,因此不能对相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求知欲,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教学策略:
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实物观察 、合作学习
3、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实物、图片
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2、利用趣味课件: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再一次呈现在学生眼前,由现象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教学方法:
1、分组合作探究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自主探究式的学生互动总结式教学法。
2、实验探究法:利用趣味性课件并结合活动,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前准备:
1、两种不同颜色的实物苹果(分组实验用)。
2、多媒体课件: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多幅亲子间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
教学流程:
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什么种豆只能收获豆子,猫为什么就只能生下猫而不能生下老鼠呢?俗语中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紧接着播放视频动画。(目的: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开始导入,激发兴趣的同时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既学到了知识又领略了大自然的奥妙。)
二、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导入性状的概念。
1、性状的学习
①分组自主探究:用实物(苹果)让学生按照老师设置的问题要求去找外貌特征和内部特征,让学生总结苹果的特征。
②利用多媒体延伸到动物的声音:做一个关于辨认声音的实验。
总结:通过让学生观察常见的苹果,总结其特征,然后延伸到动物的声音,归纳出生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在生物学就称为性状。(目的: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总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个规律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学生不但容易接纳,而且能很好地理解性状。)
2、相对性状的学习
①区分两种不同颜色和大小的苹果
②可设计两名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对比明显的相貌特征,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相对性状概念。
③分组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进行自我检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
(目的: 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和实物的刺激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趣味,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
3、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①用多媒体放映几幅亲子间的照片让学生帮帮找亲人,并评说亲子间可能存在的相似和差异的特征。
②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和父母之间有哪些性状是完全像还是有区别,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
③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就是遗传的现象,性状存在的差异性就是变异的现象。
(目的:通过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努力发现自己与父母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就是遗传的现象,性状存在的差异性就是变异的现象。)
4、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针对漫画小组进行讨论:
(1)《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2) 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哪幅画中存在变异现象?你的理由是什么?(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三、知识的学以致用和能力的培养
用几张动物的亲子图片,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在平常所见到或者是听到的俗语解释这种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让学生通过现象找到对应的理论,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让学生在思考中经历一个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是必要的前提。
教学设计:
第1节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遗传:亲代的性状传给子代的现象
4、变异: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课堂小结: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课堂巩固知识与训练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有( )
(1)同样是生长成熟的鱼,鲤鱼的个体较大,鲫鱼的个体较小。
(2)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
(3)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
(4)狐的长尾和短尾;
(5)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
(6) 眼色的茶色、黑色和蓝色
2、一只波斯猫生了一窝漂亮的小猫,其中一只和它一样长着一对蓝眼睛,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其他小猫的眼睛都是一只黄一只蓝,这属于_______ 。
3、生物的性状受到____________的控制,也受_________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_______ __和_______ _的科学就是遗传学。
5、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 )
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
B、羊和小牛吃同种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
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D、种水稻得水稻,种玉米得玉米
6、子女与父母在外貌特征、皮肤颜色、个子高矮的不同是( ) 、
A、遗传 B、变异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7、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玫瑰的黄花和红花 B、狗的长毛和卷毛
C、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8、关于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不可能是遗传的
B 《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可能是遗传的
C《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断腿很可能是遗传的
D《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都不可能遗传的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和生活的的现象去总结生物学的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并把所学到过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问题,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活动中互动,让每个学生参与了探究学习的,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评价: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带给教师的最大挑战是角色的根本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转变。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可看到教师扮演了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问题的提供者、讨论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还课堂给学生,把发现权给学生。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中完成的,在课堂上,从有趣的遗传现象入手,再通过由表及里,由生活现象到理论水平的层层深入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不断求思进取的欲望,同时,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以及游戏活动的探究过程中,将本节的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这样的学习活动就显得轻松愉快,且条理清晰,易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