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课后练习卷(解析版)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解析:选B B项,略:大概,大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 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D.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解析:选A A项,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B项,为:动词,画。C项,熟:形容词,熟练。D项,尝:副词,曾经。这三项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解析:选C C项,省略句: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译文:
(2)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
(3)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文:
参考答案:
(1)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
(2)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3)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①者斩焉,篲帚②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
[注] ①筐篚:竹制器物。②篲帚:扫帚。③菶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B.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D.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解析:选C 古文中句式常两两相对,由此可断定“芟荟”与“除粪壤”、“疏其间”与“封其下”皆可构成相对句式,因此确定C项正确。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B.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D.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解析:选C “及第”指参考科举考试中选,不是仅指参加科举考试。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
B.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解析:选A A项,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译文:
(2)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译文:
参考答案:(1)第二天,我走到亭的东南角。
(2)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三、语言表达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②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
③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
④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⑤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⑥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A.②③④⑥①⑤ B.②③①④⑥⑤
C.⑤①⑥②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解析:选B 通读供排句可知,②句中的“原来”承接横线前的问句,应为首句。③①两句紧跟②句,写文同研究竹子的具体做法。④⑥两句相连,讲文同观察竹子的收获。⑤句是对语段内容的总结,应为尾句。故正确选项为B。
11.荆楚大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有赏不尽的人文景观:屈原、诸葛亮、李白、孟浩然、苏轼、闻一多等;武当山、荆州古城、黄鹤楼、古琴台、黄州赤壁等都天下闻名。联系课文和相关内容,从以上历史人物或旅游景观中选出两项完成以下对联。
(1)苏东坡贬谪黄州感慨赤壁赋, 。
(2) ,临赤壁遥想公瑾谈笑英姿慨华发早生。
解析:第一句涉及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创作《赤壁赋》的内容;第二句化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的“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谈笑间……早生华发”的词句。由此可知,本题要求对题干中所涉及的文人墨客及其代表诗作有所了解,并能化用。
参考答案:(1)诸葛亮高卧隆中吟诵梁甫吟/孟浩然隐居襄阳吟咏鹿门歌/闻一多蛰居异国高唱红烛歌/屈灵均行走泽畔悲吟怀沙篇/李太白游历江城忽闻落梅花
(2)登名楼追思仙人乘鹤陈迹叹乡关难觅/登琴台追忆古人高山流水叹知音难遇/游荆州缅怀三国风云历史叹英雄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