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
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作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相关知识。他们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沉,轻的物体就会上浮。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潜概念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认知困难。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三.【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分析。;
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实验教学设想
我选择《物体的浮沉条件》作为我说课内容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一知识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大到天上的飞机、水中的轮船,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和这一知识点紧密相连,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浮沉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没有深入的思考其蕴含的科学道理,并且还会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所以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于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在发现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分析,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并尝试进行科学论证,激发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五、实验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先向学生展示两张游泳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会游泳吗?为什么会游泳的人会浮在水中,而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会下沉呢?怎样才能更快的学会游泳呢?
2、教师演示实验
播放一段录制的视频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学生思维:
1)、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2)、空心的容易浮,实心的容易沉。
3)、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所看到物体的几种浮沉状态,并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四种浮沉状态。
3、实验探究
播放两段录制视频让学生观察为什么1.放进水槽中的鸡蛋会下沉,而放在水缸中的鸡蛋会浮在水中?2.浮在水面的碗为什么会下沉?
学生分组实验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
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将抽象的物理情境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的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实验中,干木块、塑料盒浮在水面,而铁螺钉、小石子、橡皮泥下沉于水底,我们知道铁螺钉、小石子、橡皮泥的密度大于谁的密度,干木块、塑料盒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那么物体的浮沉状态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呢?
学生分组实验
播放录制视频 提出问题:怎样做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
归纳总结
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漂浮与悬浮的物体都满足F浮=G的条件,为什么物体却一个漂浮于水面,一个悬浮与水中?
借此强调:漂浮与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两种状态,而下沉和上浮则是两个过程。
再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有的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水中,就能使得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这样的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要全部浸入水中,他要排开水的体积,才能使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所以虽然都是F浮=G时,有的物体能漂浮,有些物体能悬浮。
合作交流拓展提高
活动一:
很多同学都有在家里煮汤圆的经历,刚开始下锅时汤圆沉在水底,煮熟后会浮起来为什么?
活动二:
教会学生用纸折小纸船,并将小纸船放在水槽中,用加入细沙的方式改变小纸船的浮沉状态,并思考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
活动三:解决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游泳的人浮在水中,而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会下沉?怎样做能更快的学会游泳?
5.课堂练习小结
1、一个重为10N的木块在水中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上,这木块受到的浮力( )
A. 上浮时小于10N ,漂浮时大于10N
B. 上浮时大于10N ,漂浮时小于10N
C. 上浮时等于10N ,漂浮时等于10N
D. 上浮时大于10N ,漂浮时等于10N
2、把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浸没于水中放手后,木球上浮而铁球下沉。静止后它们受的浮力大小是( )
A. F木球>F铁球 B. F木球< F铁球
C. F木球= F铁球 D. 无法判断
教师寄语:“同学们: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被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中了脑袋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茶壶中的水烧开时不停跳动的壶盖而改良了蒸汽机。他们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发明家。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大胆猜想假设,科学实验探究论证,说不定将来你也会成为伟大物理学家发明家”。
浮沉条件
(1) 下沉 F浮(2) 悬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4) 漂浮 F浮=G V排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