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2 22:3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习近平在开幕辞中指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器物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单元线索



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历程




——近代前期的中西文明碰撞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 景:
(1)鸦片战争前:
危机四伏:(晚清封建社会)
外患日深:(西方资产阶级崛起-扩张-骚扰)
思想基础:(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和谁有关
(2)鸦片战争后:惊醒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内容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③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地位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林则徐
A.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仿制西方炮舰。
返回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主张向西方学习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通过材料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容。
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目的:“制夷”即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
3.影响:
(1)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2)涌现出一批新式兵器专家。
二、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
①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用”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西方的技术。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2、主张: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3、代表人物
3.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根本目的: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派的措施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近代海军
近代教育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制造局
天津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北洋、南洋、福建三水师
创办京师同文馆、派留学生出国
6、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7、洋务运动的影响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
2)、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3)、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5)、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失败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 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提示:有一定道理。二者有继承关系,但也有明显区别。
  洋务派继承并实践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但是,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
  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徐图自强,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评价: “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现代化史观 它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和外交的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全球史观 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理,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中体西用”思想
三、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①外国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洋务运动促使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经济基础)
(2)代表及思想:
(3)主张: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文化知识
(4)意义:
  
为19世纪末康有为等人维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没有付诸行动
康有为把西方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C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③文化: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西学的不断传入

(2)代表:
论战的焦点 封建顽固派 维新派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要不要
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亡国不可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权
坚持科举取土,反对西学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4)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核心主张
康有为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张“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借助孔子和传统的儒家思想宣扬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维新变法的特点),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政治主张),符合时代潮流 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扬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谭嗣同 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效法西方(最后为变法而牺牲)
严复 19世纪末启蒙思想家。编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发展成社会变革理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5)实践:
创办学堂、著学立学、创办报刊、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
(6)结果:
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杀戊戌六君子)
1、进步性: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爱国性:救亡图存,激发民众爱国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3、启蒙性: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7)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
(8)、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

(1)特点

①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人教版教材
(1)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依据材料一、二说明“造反”和“跪着”的含义。
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跪着:借助儒家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
①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③与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和文化底蕴有关
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原因?
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
同(1)都主张学习西方;
(2)都为了国家的强大;
(3)他们自强的目的都不能实现;
异(1)阶级立场不同(根本);
(2)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
(3)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不同;
★意义
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 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促进人们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推动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实现了思想由愚昧封闭到学习西方技术的转变
实现了学习西方技术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
实现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思想突破
实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由“思想”到“实践”的突破
康有为
李鸿章
郑观应
林则徐

林则徐
李鸿章
郑观应
康有为
他们实现的转变与突破
●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