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归省( ) 行辈( ) 惮( )
凫水( ) chà港( ) 旺相( )
撮( ) jiù树( ) zhào着( )
偏pì( ) 潺潺( ) yǒng跃( )
家眷( ) 撺掇(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人早就有了新鲜物事去赏玩,哪里顾得上老头子们在台上絮叨?
B.于是在同事的撺掇、鼓励下,我决意创作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便开始访渔岛,走渔村,进渔港,上渔船,继续补充素材。
C.他是异地搬迁户,在其兄弟的帮助下对房屋进行了简易装修,房前屋后干净依稀。?
D.随着优美动听、宛转悠扬的音乐的响起,迎新会步入了尾声。
3.下列句子中哪一句有语病?请选出来并加以修改。
(A)由评奖办公室编辑完成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马上即将上市。(B)获奖作品对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人民群众丰富情感世界、城乡人群生存状态等多种层次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达。(C)与此同时2018年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青年作家深入交流研讨,共话青年文学之使命与未来。(D)据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部分参会作家参加了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
我选 句,修改意见: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彝族民歌的两个特点。并用一个比喻句形容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中的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情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儿歌极为丰富,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且演唱时常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课内精读
1.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八件事。
2.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味下列描写人物的句子。
(1)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连用这几个动词对表现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好处?)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4.你怎样看待“偷豆”的情节?
5.结合文章说说双喜的性格特点。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拓展阅读
鱼鳞瓦
肖复兴
老北京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和故宫里的碧瓦琉璃,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气魄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难怪贝聿铭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的鱼鳞瓦顶。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基本上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因为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还在,而且占据了城市的空间。想贝聿铭先生看见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要插在门上,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爬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没有一个没干过上房揭瓦这样调皮的事。
那时,我刚上小学,开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上房揭瓦。我们住的四合院的东跨院,有一个公共厕所,厕所的后山墙不高,我们就从那里爬上房顶,弓着腰,猫似的在房顶上四处乱窜,故意踩得瓦噼啪直响,常常会有邻居大妈大婶从屋里跑出来,指着房顶大骂:“哪个小兔崽子,把房踩漏了,留神我拿鞋底子抽你!”她们骂我们的时候,我们早都踩着鱼鳞瓦跑远,跳到另一座房顶上了。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了一面坡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漫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新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前些天,路过童年住过的那条老街,正赶上那里拆迁,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装满了一汽车的挎斗,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也呈鱼鳞状。那可都是前清时候就有的鱼鳞瓦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结实,那样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那么多童年的游戏呢!
1.本文围绕鱼鳞瓦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温馨提示:先分层次,然后提取各层的关键词。)
2.第一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温馨提示:运用写作手法的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温馨提示:先判断使用的修辞,然后从修辞的表达效果分析。)
(1)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
(2)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新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4.最后一句话表达的仅仅是对童年游戏的怀念吗?还有什么其他的感情?
(温馨提示:本文读起来浅易,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是多重的,从字里行间里品析作者复杂的感情。)
《社戏》自主学习参考答案
基础锤炼
1.xǐng háng dàn fú 叉xiàng cuō 桕 棹 僻chán 踊 juàn cuān duo
2.C(“依稀”是隐隐约约的意思,这里应用“明亮”)
3.A(“马上”和“即将”重复,删去“马上”)
4.(1)种类较多;(2)特点鲜明。示例:彝族民歌是姑娘绚丽的裙摆,是山间自由的清风。
课内精读
1.示例:平桥概况 伙伴游戏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2.(1)“点”“磕”“退后”“上前”“出”这些动词显示出小伙伴们开船时动作的干净利落,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2)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他的豆子,表现了六一公公纯朴厚道的性格。
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抓住两者颜色、形状的共同点,写出山的漆黑、连绵,“踊跃”原意是争先恐后,这里化静为动,突出了船行的速度快,衬托了孩子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衬托出“我”急于看戏的心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同时也表现出孩子们内心的喜悦、欢快之情,多了一些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4.“偷”反映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5.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为他人着想。而且他很会办事,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他就先大声喊着:“都回来了!”安慰桥上的人们。特别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谈话。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表现了他的勇敢纯真。又用“我们请客”的正当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机智。接着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马上转守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说:“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四句话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
6. 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并不在于豆、戏本身,而是那时特定的条件:自由的天地,江南水乡的清新优美,平桥村人的热情朴实,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谐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它们的怀念之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拓展阅读
1.(1)鱼鳞瓦的色彩和力量;(2)鱼鳞瓦的晾晒功能;(3)鱼鳞瓦上的游戏;(4)鱼鳞瓦很结实;(5)卸下的鱼鳞瓦。
2.对比,将故宫的碧瓦琉璃和鱼鳞瓦从色彩和位置两个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了鱼鳞瓦色彩虽不炫目,却记录着老北京的沧桑;虽不高高在上,却力量沉稳,具有震撼人心的气魄。表达了作者对鱼鳞瓦的喜爱。
3.(1)比喻。将铺在屋顶上的瓦比作“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不厚而易碎的鱼鳞瓦不用泥粘连,铺在一起也很结实,富有人情味。(2)比喻。将“少了鱼鳞瓦的房顶”比作“头顶斑秃”,从反面表现鱼鳞瓦美观耐用的特点,生动而风趣。
4.不仅仅是怀念童年游戏,也抒发了作者对鱼鳞瓦的赞叹之情,还有对这样的鱼鳞瓦因拆迁而被废弃的遗憾之情,同时又有对与鱼鳞瓦息息相关的美好童年、民俗之美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