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 ) 糜子( ) 脑畔( )
盏( ) 登时( ) 油馍( )
眼眶( )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A.不少女企业家白手起家,敢于追逐梦想,她们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额财富,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将“为社会创造了巨额财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对调)
B.为推进组织工作顺利进行,北京市交易团构建了“1+6+10+16”组织架构,由副市长殷勇担任团长。(将“推进”改为“保证”)
C.随着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要求,让地产开发商开始更多的持有物业,并进军房屋租赁市场。(删去“让”)
D.金庸的小说人物生动,情节众多,笔法扎实,被认为开创了“新派武侠”风格。(“开创”改为“开辟”)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细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⑤①③④ B.②⑤③①④
C.⑤②①④③ D.⑤②④③①
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1)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信天游的特点。
(2)用一个比喻句形容信天游。
课内精读
1.这首诗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诗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作,请你品析下列诗句。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4)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品析下列诗句,说说使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拓展迁移]
拓展阅读
记一辆纺车(节选)
吴伯箫
(1)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2)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它的车架,轮叶,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的确,那个时候在延安的人,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也无论是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或者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3)大家用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纺的棉纱合线,织布。很多同志穿的衣服鞋袜,就是自己纺线或者跟同志们换工劳动做成的。开垦南泥湾的部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发军装呢。同志们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随心。西装革履,华丽的服饰,只有在演剧的时候作演员的服装,平时不要说穿,就是看看也觉得碍眼、隔路。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4)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会拧成绳,线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需要用很大的耐心和毅力下一番工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纺手急得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人甚至为断头接不好生纺车的气,摔摔打打,恨不得把纺车砸碎。可是那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一直等到使用纺车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的。熟练的纺手,趁着一豆灯光或者朦胧的月光,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优游自如。线上在锭子上,线穗子就跟着一层层加大,直到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想砸毁纺车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5)就这样,用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人大家有衣穿,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还教育了大家认识“劳动为人生第一需要”的意义;自觉地克服了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劳动为集体,同时也为自己。在劳动的过程里,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去锱铢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6)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像想起老朋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7)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温馨提示:分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叙事线索:以中心人物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线索,以物的特点为线索,以感情发展为线索。)
3.品析下列比喻句。
(温馨提示:联系原文,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
(1)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2)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4.怎样理解第(7)段中的“乐”?
(温馨提示:联系原文,看看“乐”藏在哪些事件和情感里。)
《回延安》自主学习参考答案
基础锤炼
1.dǔ méi pàn zhǎn dēng mó kuàng
2.D(将“众多”和“生动”对调)
3.B(填空部分是围绕如何有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展开话题的,第②句直接引入话题,第⑤句紧承第②句,第③①句是具体措施,第④句是要达到的效果)
4.(1)西北民歌 七字格二二三式 比兴手法
(2)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课内精读
1.(1)第一部分:回延安,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第三部分:话延安,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赞延安,写延安城的新面貌;第五部分:展延安,歌颂延安光辉的历史和展望未来。(2)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2.(1)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2)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3)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突出革命气势的磅礴。(4)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5)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
3.(1)夸张,表示一次次在心里呼唤延安,突出诗人对回延安的盼望之情。(2)拟人,赋予河和村人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欢快、愉悦的心情。(3)夸张,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个够,想让身上生出千万的腿和眼,表达了内心极度的激动之情。
拓展阅读
1.第一段写了纺车在“我”心中的地位,总领全文,和结尾相呼应,表达了强烈的怀念之情。
2.一辆纺车(怀念之情),(1)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2)纺毛线给指战员做军装;(3)纺线也需要技术;(4)纺线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
3.(1)作者通过奇异的想象,既写出了纺车的静态之美,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纺手现在摇不快,像蜗牛,然而停驶的飞机一旦起飞,那就意味着成功的到来。
(2)写出了纺车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纺线人对纺车的情感,也传神地写出了纺线人使用纺车的熟练技巧。
4.在跟困难作斗争的时候,纺车成了亲密的伙伴,战士们掌握了技术,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需求;在思想上培养了战士们朴素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