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3.1平均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3.1平均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22 18: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1)
一、教材简解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体现平均数的价值。
二、目标预设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算术平均数的概念;难点:用平均数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问题。
四、设计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异性原则,组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新知,在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
五、设计思路
学生思维较活跃,而且具备一些数学基础,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情境创设 投影展示一组篮球比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 学生观看投影, 思考问题 从现实生活引出平均数,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教学环节2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活动一: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学习:(1)计算各自组组员的平均年龄(2)计算各自组组员的平均体重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通常我们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做(读做“拔” )。3、练习巩固:(1)、书本练习1.2两题独自完成;(2) 、①3与5的平均数为__ _____;a与b的平均数为______。 ②2个a与3个b的平均数为_________。 ③m个a与n个b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 ④小亮买甲种练习本a本,每本m元,买乙种练习本b本,每本n元,两种练习本平均每本____________元。 人人参与,说出自己的年龄和体重,分任务统计出小组的平均年龄和平均体重。 1.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2.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作好预设。
教学环节3解决问题,应用新知活动二: 1.小明和小丽所在的A,B两个小组同学身高如下:A组(10人)/cm B组(12人)/cm 159,164,160,152,154,169,170,155,168,160160,160,170,158,170,168,158,170,158,160,160,168 你怎样计算A组和B组的平均身高呢?与同学交流你的做法。 (直接算,列频数分布表计算;同时减去的数再加上新数平均数计算 )2、小结归纳平均数的算法,并说说各种方法的优点。3、练习巩固:书本练习第3题。 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情况设疑:还可以怎么算?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教学环节4巩固新知,实际应用1、我校举行文艺演出,由参加演出的10个班各派一名同学担任评委,每个节目演出后的得分取各个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下面是各评委给七年级三班一个节目的分数.评委 1 2 3 4 5 6 7 8 9 10 评分 7.20 7.25 7.00 7.10 10.00 7.30 7.20 7.10 6.20 7.15 (1)该节目的得分是多少分?此得分能否反映该节目的水平?(2)你对5号和9号评委的给分有什么看法?(3)你认为怎样计算该节目的分数比较合理?为什么?解:(1)平均分为:=7.35(分).此得分不能反映该节目的水平;(2)5号评委的给分偏高,9号评委的给分偏低,他们都脱离实际,不能公正地代表节目的实际水平;(3)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可以避免某些特殊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评判的公正性。 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环节5新知升华,拓展延伸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2,那么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分析:平均数是将各个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得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已知数据的总数,再找出另一组数据与它的联系,从而求解. 答案:15 讨论交流,共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呼应开头,并通过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6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
教学环节7课堂作业: 习题第1、7题 课后作业 巩固新知,内化知识。
七、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本节课的设计亮点是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